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足太阳膀胱经走罐对中风后下肢痉挛的影响及疗效。研究方法: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走罐组、巴氯芬组、针刺组,每组各32例。针刺组:其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走罐组:走罐组在针刺组的基础上加上足太阳膀胱经走罐,走罐上起至背部大杼穴连续走罐至腰骶部下骼穴,再从下謦穴走罐至大杼穴为1遍,每次走罐30遍,走罐速度在10-20cm/s之间,每次治疗时间约5min,隔日1次,每周3次,疗程4周;巴氯芬组:在针刺组的基础上口服巴氯芬,巴氯芬开始口服剂量为5mg每次,每天3次,在4周内逐渐加量,每三天增加5mg,直至出现理想的效果,痉挛得以控制,维持此剂量,如果对当前剂量产生耐药作用,可再次加量,最大口服剂量可以增至80mg/天。以上三组治疗均治疗4周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均进行Ashworth、CSI、下肢FMA及Holden步行功能的评定及评分。研究结果:(1) Ashworth研究结果:走罐组、巴氯芬组、针刺组在治疗1周后及2周后Ashworth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治疗4周后痉挛下肢Ashworth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4周内,走罐组、巴氯芬组的Ashworth等级与时间存在线性变化趋势(P<0.05);针刺组的Ashworth等级与时间不存在线性变化趋势(P>0.05)。(2)CSI评分研究结果:三组病例CSI评分在多变量检验分析时时间的P<0.05,时间*分组的P>0.05,三组的CSI评分比较差异(分组)P>0.05。在进行每个时间点上三组的CSI评分比较中,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4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痉挛下肢FMA评分研究结果:走罐组、巴氯芬组、针刺组三组病例在多变量检验分析时间的P<0.05,时间*分组的P<0.05,三组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分组)P>0.05。在进行每个时间点上三组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中,治疗1周及治疗2周的P>0.05,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在治疗4周后的比较中P<0.05,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4) Holden步行功能研究结果:走罐组、巴氯芬组、针刺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中在治疗1周、2周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后Holden步行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周4内,走罐组、巴氯芬组及巴氯芬组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与时间均存在线性变化趋势(P<0.05)(5)疗程结束后观察到走罐组对上肢痉挛和足内翻具有改善作用,经初步比较分析,走罐组与巴氯芬组在对上肢痉挛和痉挛下肢足内翻疗效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走罐组与针刺组、巴氯芬组与针刺组在对上肢痉挛和痉挛下肢足内翻疗效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具有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