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在股票市场取得巨大发展的契机下,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和资本结构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公司股权融资规模一直呈现出强势增长的态势,而企业债券市场却发展缓慢.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0年所有上市公司债券筹资仅占股票筹资的11.67%。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有着明显的股权偏好。根据梅耶(Myers)和马基洛夫(Majluf)在1984年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又称啄食理论),企业融资顺序应首先是以内部资本为主的内源融资,然后是发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为主进行外源融资,最后才是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进行外源融资。并且,这个理论被发达国家公司融资实践所证实。显然,我国上市企业在融资时的偏好与选择与西方经典理论是相悖的。本文在行为金融学视角下,引入行为公司金融的相关观点,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对这种悖论出现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解释。文章一共分为六个部分:本文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以股票市场大发展而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强烈对比的背景为切入点,引出本文的选题意义。从选题角度上来看,本文从股权偏好的形成机制上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加以解释,具有新的理论意义;从研究现状上看,本文从行为公司金融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框架;并且,这种角度的研究是相对新颖的,在这样的框架下提出的建议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这种全面的理论研究框架,以及对投资者和管理者均为非理性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细致研究,也是本文的创新之所在。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行为金融学中关于企业融资行为的理论和相关研究综述。本部分详细介绍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为公司金融的基本假定和相关理论,该分支沿用了行为金融学中非理性人和非有效市场的基本假定,并将非理性人分为非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管理者,在此基础上分为四类对公司相关财务活动进行研究。当二者均为理性时,非有效市场主要由公司外部环境造成的,主要通过传统金融学的信息不对称、代理理论等进行探讨;当投资者非理性而管理者理性时,有影响力的公司决策理论主要有Stein在1996年提出的择时理论;当投资者理性而管理者非理性时,主要通过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角度来研究企业的财务决策。国内学者也主要是在这几种分类下进行研究的,并针对我国现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本文第三部分对我国公司融资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上看,股权融资方式一直受到公司的青睐,2010年两市IPO更是创下了新高,并且股权融资有明显的择时行为;从A股市场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的对比来看,公司对无利息压力的股权融资的选择远多于对企业债发行的选择;而从一些财务比率上来看,上市公司平均权益水平较高,且高权益率公司所占比重较大,在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后,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关于上市公司融资现状,本部分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1.我国上市企业有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2.股权融资有强烈的时机选择倾向。本文的第四部分为核心部分,基于前述的行为公司金融的分类方式,对我国上市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进行了解释。首先,在投资者和管理者均为理性的假定下,研究集中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股权偏好的原因主要有信息不对称成本和代理成本低导致的股权融资资本成本不高以及债券市场不发达导致的债权融资成本高。其次,在投资者非理性而管理者理性的假定下,得出了股价长期被高估的结论,主要由于:1.投资者个体非理性情绪和决策广泛存在;2.羊群行为使得投资者的非理性加以扩大;3.做空机制的缺乏引起的单边市使得套利机制受限,真实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复归。并且,根据Baker、Ruback和Wurgler等人的融资决策模型,市场非理性导致的股价被高估时,理性的决策者倾向于发行更多的股票获利,这就清晰的解释了该假定下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原因。再次,假定投资者理性而管理者非理性时,根据国外成熟市场模型得出的结论在我国市场上存在悖论,这种悖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替代变量的选取,二是理性市场的假设不成立。本章节针对第一方面,选取了政治动机、短期利益、保持自身控制力以及政府偏袒等几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因素,讨论了悖论产生的原因,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最后,对于第二个方面,文章详细论述了二者均为非理性假定下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提供一个更完整、更系统的解释。本文第五部分,沿用了上一部分的分析框架,提出改善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改善信息不对称现状的主要建议有:1.加大力度完善资本市场发展,多元化拓展融资渠道;2.加强企业监管和信息披露,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3.明晰企业产权,增强股东监督的约束力。减少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对策主要有:1.加强投资者教育,增强其决策的理性程度;2.提高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3.建立有效的股票市场稳定机制;4.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减少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对策主要有:1.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重视心理契约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2.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3.建立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建立经理人的市场竞争机制。本文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即对管理者非理性的探讨深度不够,且文中相关观点没有经过相应的实证检验,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