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中的文化经济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xihu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分为导论和上编、中编、下编。导论中阐明了“文化经济”作为时代命题,它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又是一种发展社会经济的战略构想。文化经济的社会学研究是新的探索,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上编综述文化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思想资源、理论准备和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前贤有关文化经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社会学思想资料。论文从两方社会学角度,主要考察孔德、韦伯、布迪厄、西方马克思主义、默顿等关于文化与经济的思想;从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角度揭示文化经济的理论基础。以此为起点,论文在吸纳先贤思想方法及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作者研究文化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方法。这些旨在为后面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打好基础。 中编为本文的重点。它集中探讨文化经济社会学研究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形成理论构架。首先从宏观社会学角度,讨论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辨析了文化和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文化与经济在当代的新型互动关系。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本文分别从真、善、美的角度切入,希望能够做到不仅具有新颖性,而且有高度的概括性。在文化与经济关系及其历史演化的基础上,阐述了文化经济的涵义,从科学概括和战略纲领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文化经济。在文化经济的新形态中,文化经济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从系统科学角度来界定文化经济。文化经济有若干主要特征,每一特征都反映了文化经济在某一方面的本质,这些特征的整合就构成了文化经济的完整定义。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文化经济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人文精神和先进生产力结合为有机统一体;知识经济的文化“化”;物质生产和文化资源形成高效互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接着,中编集中阐述在社会学体系的框架下文化经济理论的建构问题。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从实物经济、政治经济到文化经济;从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来看,从一般文化到先进文化,从手工文化到产业文化、从文化与经济的相对独立到互动发展。科技综合体革命对文化经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文化经济实践对当代社会宏观层面的深刻影响,是建构社会学体系中的文化经济理论的基础。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催生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起到变革和发展的作用,引领着人们自然观和价值观的根本性转换,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巨大跃迁。本文深入研究了文化经济的基础形态——文化产业,探讨其本质、主要特征和基本门类。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在产业上的具体表现,从事文化生产是基于人文精神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劳动。特别辨析了它与文化经济、文化事业的关系。文化产业作为精神生产的当代形态,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文化物化、文化商品化和文化规模化。构成文化产业系统的六大基本门类为: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与休闲产业。文化产业是形成和发展文化经济的基础。在研究了精神生产产业对文化经济社会学研究奠基性意义之后,中编进一步在社会发展论域中展开文化经济的理论建构。讨论了文化经济对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包括对经济结构的变革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意义;对社会发展新理念的推动,对人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文化经济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和谐、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完整的人性结构、造就新型人才,等等。还进一步阐明了文化力影响现代化进程的时代特点;文化经济对经济伦理和信用文化的促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在下编中,主要探讨文化经济对社会形态的实践建构,对此的论述是从文化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新趋势新影响切入,讨论文化经济对于我国实现文化经济强国、增强综合国力所具有的价值,探讨了文化经济强国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总体构想、宏观规划和战略调整等。本文最后以广东省文化经济发展为范例,实证地研究文化经济对社会整体形态产生的变革,并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展开相关研究,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提出文化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这些研究旨在推动文化经济在我国的实践展开。毕竟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这些实践建构同时也有利于文化经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升华,从而,深化我们对现实社会和当代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为: 一是文化经济理论研究的开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探索的一个方面的新路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经济的思想观点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理论创新。一方面,文化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先进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方法为文化经济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特别是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对文化经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正是在文化经济的研究中,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了马克思生产理论的重要地位,也将经典理论融入到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中。文化经济理论要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动。 二是从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脉络看,文化经济理论在社会学体系中的建构对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把微观社会学与宏观社会学有机统一于文化经济的研究,特别是对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文化经济(culture economy)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理论和实践中已拓展出自己专属的学科对象和活动领域,因此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关键词。同时,文化经济已影响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并对传统的社会学学科提出新的挑战。文化经济对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变迁、社区建设、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生活方式的更新等方面的影响,都是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力图从文化社会学与经济社会学有机统一的论域中加以回答。 三是与现有文化经济的相关论著相比,本文更具理论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并在若干方面取得突破。毋庸讳言,早在上世纪90年代,文化经济的理论研究就已开始,并有相关论著问世,而且这种研究一直持续下来。如由王恒富、石争主编的《文化经济论稿》等,已经开始探讨文化与经济结合带有某些规律性的问题,其中有许多观点对今天进一步的研究仍然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但由于这些研究还处于初创阶段,只是从广义的和语义的层面探讨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未能从精神生产、文化生产力、时代命题和战略构想的层而上去研究和阐述文化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本质,因而存在许多局限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形式、手段、途径和结果上都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全局性的转变。因此,需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认识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向。在前人耕耘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战略构想和时代命题的大视野上建构文化经济的理论框架,并力争在几个方面有所创新和拓展:首先,本文的理论定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上。正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出发,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以文化经济这一范畴来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为文化经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特别注重从社会的宏观层面上对文化现象与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轨迹作挖掘与展示,一方面试图连接起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从这种发展的进程中,突出当代文化经济现象的特征与实质。最后,本文不是简单的描述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当代表现,而是试图从哲学、社会学的理论高度探讨“文化经济”这个新型的经济形态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本文创新了一批新观点、新范畴、新概念和新名词,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四是对文化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整体的研究力求将其成果转化为对当前中国一系列文化经济决策并使之系统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文化经济的形成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指导意义。文化经济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内在统一、高度契合。大力发展文化经济为正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提供一个契机,也为战胜当前面临的种种困局、矛盾和难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而文化经济理论的研究必将带动和增强文化经济实践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经济”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概括,也是着眼全局的战略纲领。
其他文献
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城市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过去几十年休闲研究主要以男性为主,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休闲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曾经被束缚于农村的农民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利益也经常受到损害,这导致了他们发起各种形式的抗争,给社会的秩序带来
不论一般而言在世界上,还是特殊而言在中国,卡尔·波兰尼的社会思想都获得了特殊的当下重要性,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不能与这种重要性相匹配。本文以“脱嵌”和“嵌入”这两个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实现这一目标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的覆盖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