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都秉承自然美、本质美、朴素美和简约美。诗词之中见端倪,六朝人的四六骈文,诗词对仗工整,并追求华丽的辞藻,绮丽的修辞雕饰,但并不被后人称为最高境界的诗词艺术,反而是朴实的诗经,凭着自然朴素的语言在诗词历史长河中熠熠夺目。正如孟子曰:“充实谓之美也。”再看中国画,从金碧山水到写意水墨;中国的家具,从漆器错金到质朴明式;中国瓷器,从堆砌雕饰到天青色等烟雨;从欣赏美,到超脱美;从认识美,到懂得美,都是追求一种扬弃的境界——“白贲境界”。“白贲”源自于周易八卦中“贲卦”,即没有任何装饰之意。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定义“白贲”为最高境界之美。“白贲”也成为古代文人审美追求。这种对最朴素美的追求从古至今都具有极高相似性,当代人也追求自然朴素的美,铅华洗尽本色展现的美。自从建筑艺术诞生的那一刻,多数设计师都在寻找建筑与自然的最佳临界点,力图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转化。人类发展史上最大杰作当属建筑艺术。当今社会,严重的环境污染敲了人们生存当头一棒,急切需要对环境进行保护。真正需要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人类自己,爱护环境就是拯救自我的第一途径。建筑是世界上数量庞大的人类活动产物。建筑数目的庞大使得建筑不得不成为受世人关注的对象。建筑物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更是需要关注的课题。纵观当代建筑界,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例子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建筑与自然的矛盾。建筑与环境的对立。只有解决自然和建筑物的矛盾,才能化解建筑物和环境僵持的尴尬局面。欣慰的是,已经有设计师开始关注于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寻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研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研究这些问题根本要从建筑物本质开始。建筑是否存在“自然”的属性?并不是我们贴给建筑“自然”标签的同时就赋予它自然的属性。复杂的建筑外形并不能带来功能上的提升,建筑本色之美才是建筑美的最高标准。持以这样的论点,本文就建筑艺术的白贲之美展开详细的探讨与整理。试图找到建筑艺术中白贲美的所在,让建筑回归其所应具有的建筑功能,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的奇特与新颖。因为时代会淘汰建筑奇怪的形式,留存下真正美的建筑,而真正美的建筑就是白贲之美建筑。本文首先从观点来源分析,找出“白责之美”观点来源。对比“贲”与“白贲”分别,展开对“白贲”审美方式肯定。通过对白贲理念赏析,得出白责美的美学类型和审美倾向。从而证明白贲之美为最高的美。既然有了最高美的标准,那么就要找出最高美在各个领域的缩影。本着这样的观点,本文分别在各个领域寻找白贲美的所在。通过对中国家具和中国诗词的分析,找到了白贲美的所在。进而寻求白贲美在建筑中的缩影。建筑的类型多种多样,建筑的美感也应符合白贲美审美要求。建筑中是否存在白贲建筑,本着这样的疑问,对比中外建筑思想与设计理念,找寻白贲建筑,赋予建筑新的审美倾向,让中国古典审美思想在建筑上得以继承与扩展。白贲之美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与工艺,也不仅仅存在于书画与艺术,而是存在于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建筑中。通过对白贲建筑的肯定,唤起人类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关爱自然的意识。让建筑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共存关系,倡导对建筑本质功能的回归与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