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获得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然而随着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日渐处于被动,美国的亚洲冷战政策转向确定以扶植日本为核心,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战略价值在美国遏制战略中产生了落差。对美国而言,台湾地区的战略价值在于既可以隔离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阵营对日本的影响,也可以确保美国在日本—东南亚之间战略通道的安全。由此,如何在不介入中国内战的同时,达到将台湾、澎湖地区从中国版图中肢解出去,制造“一中一台”的两岸政治安排,成为美国国务院系统与军方迫切希望实现的目标。但在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合作对象的过程中,美国发现台独势力不堪大用,国民政府驻台机构更是无此合作意向。与此同时,蒋介石却不断地将自己的势力移植到台湾,试图将该岛改造成日后反攻大陆的“复兴基地”。在这种情况下,负责在岛内训练新军、并对蒋介石集团颇有不满的孙立人将军成为美国驻台领事机构极力推荐的合作对象。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国务院对此一直持保留态度。直到艾森豪威尔时期,将中国列为美国在亚洲遏制的首要目标,在海峡两岸制造“两个中国”的政治安排,最终取代了将台湾从中国版图肢解出去的“一中一台”构想。新中国建国前后,美国对中国共产党新政权的态度从等待尘埃落定最终走向了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确立乃至中苏同盟的建立,使美国急于在远东寻找遏制新中国的力量。惟其如此,国民党军队是其难以放弃的援助对象。于是美国试图将蒋介石集团改造成制造“两个中国”的工具,以期维持两岸分裂的局面。进而,美国意图通过制造对新中国的政治、军事压力,来迫使中苏同盟解体,最终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蒋氏父子对美国的用心洞若观火。国民党集团一方面接受美国援助,另一方面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迁移到台湾的各个党政军机构。美国与孙立人对这种改造的抗拒,使蒋介石最终将孙立人视为美国在台湾的代言人。他时而通过提拔孙立人,来争取美国的援助与承认;时而用架空、搁置的方式处置孙立人,以表达自己对美国政策的不满。直到1955年,美国在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多次借机试图迫使台湾当局接受“两个中国”的政治安排,蒋介石最终选择将孙立人长期软禁,作为对美国的一种委婉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