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是墨江县聚居人口最多的支系,主要集中分布在墨江县联珠镇、泗南江乡、通关镇等地,其中联珠镇所聚居人口最多,也是碧约人传统文化生态较为浓厚的哈尼村寨聚居地。作为碧约支系特有的口头传统音乐形式——“腊哒”,是音乐人类学在场景化的语境中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更好的观察分析特定人群通过音乐口传相授的方式是如何记忆本族文化的载体。为此,本研究以墨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是墨江县聚居人口最多的支系,主要集中分布在墨江县联珠镇、泗南江乡、通关镇等地,其中联珠镇所聚居人口最多,也是碧约人传统文化生态较为浓厚的哈尼村寨聚居地。作为碧约支系特有的口头传统音乐形式——“腊哒”,是音乐人类学在场景化的语境中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更好的观察分析特定人群通过音乐口传相授的方式是如何记忆本族文化的载体。为此,本研究以墨江县联珠镇碧约支系“腊哒”作为研究对象,以“腊哒”中的音乐文化记忆为聚焦点,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对“腊哒”中的音乐行为进行参与式观察,在墨江县碧约支系的生存环境、历史族源、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基础上,从“腊哒”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唱词规约以及发生场域几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以此深描“腊哒”背后所透射出的碧约支系的音乐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全文由导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综述、研究理论及方法,对田野点的选择和田野点的地理人文环境进行客观描述,以期为正文部分对碧约支系“腊哒”音乐行为的论述有可寻找之学术依据。在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部分,笔者从墨江县哈尼族文化研究、音乐文化记忆研究、音乐行为研究和音乐民族志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便全面深入的展开本研究。正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墨江县碧约支系的生存环境与族源印记。从自然人文历史生态及族源印记两个方面对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的社会历史及时空环境进行了梳理、分析。其中,对墨江县哈尼族聚居区域的历史概况、聚居分布及碧约支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整体回溯,以此“深描”碧约支系的族称来源、迁徙历史、宗教信仰、社会生产生活等诸多文化事象。第二章,“腊哒”的构成要素。“腊哒”作为碧约支系特有的口头传统艺术形式,其歌唱的内容是以哈尼族迁徙历史、节庆仪式、宗教信仰、处世哲理、风俗习惯等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主,其中透射出的是碧约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认知。本章以“腊哒”的缘起、表现形式、基本特征和唱词规约为主要内容,以便更好的探究“腊哒”在节庆仪式、民俗活动中所呈现出的音乐行为与文化记忆的相互关联。第三章,“腊哒”的音声境域。本章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从人生礼仪、节庆仪式和日常生活三个方面对不同场域下“腊哒”音乐行为的发生进行深描,由此探寻在不同场域下“腊哒”的外显特征和内隐功能,并从中分析“腊哒”音乐行为所透射出的碧约支系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第四章,“腊哒”音乐行为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腊哒”作为碧约支系的另一种行为“语言”,不仅是族性的心声表达,同时其音乐行为中所折射的内在认知也是碧约人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延续。通过传唱者在特定场域下进行的“表演”,不断将记忆更迭复现,并在此基础上注入新的记忆,在历时和共时的坐标中交织延续。本章主要在蒂莫西·赖斯“历史构成——社会维护——个人创造和经验”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腊哒”音乐行为的主体、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腊哒”、“腊哒”中文化记忆的重构和碧约支系的身份认同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其他文献
直苴彝族服饰浓重艳丽、刺绣精美,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直苴村传统服饰文化保存的相对完整,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文化。在经济社会急剧变迁的当下,直苴彝族的传统审美与主流审美有较大不同。如何在保留直苴彝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核的同时,利用其文化元素创作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的图案和款式,在把握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直苴彝族服饰面临的挑战。论文以
景颇族目瑙纵歌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凝聚着景颇族鲜明的宗教信仰、乡风民俗和审美情趣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景颇族目瑙纵歌从祭祀仪式到民族共舞的社会功能的发展,展现的是景颇族在历史变迁中精神世界的承袭和演变。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这种艺术形式在历史场域中生存环境和文化内涵变化的最鲜活的诉说载体。笔者经过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包括对景颇族村落的斋瓦长者、当
<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百年来,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用信仰铸就了一座又一座指引前进的精神灯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革命年代:在信仰的指引下,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中国革命历史上,
通海彝族五山腔是“滇南彝族四大声腔”之一,是由彝族尼苏支系“三道红”分支融合汉族文化而创造的一类大型声乐套曲,兼具高亢嘹亮、响遏行云和细腻婉转、曲调悠扬两种风格特点,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人文价值,同时也是了解彝族尼苏支系“三道红”分支相关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然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给这项彝族文化瑰宝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使其传承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通海彝族五山腔处于
<正>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同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能源电力领域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不断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电力市场机制、运行机制、价格机制,
瓦猫,是一种常见于云南部分地区农村房屋门楣或屋顶正脊上的镇宅物,主要分布于云南的昆明、曲靖、楚雄、玉溪、文山、大理、丽江等地,因受不同地域人文环境和宗教礼仪等因素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作为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是云南建筑结构改变“活”的见证者。瓦猫文化作为云南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建筑结构的改变,云南传统瓦猫赖以生存的空间骤减,
传统婚俗音乐文化是云南小凉山彝族人民音乐文化中一项独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音乐物象,是云南小凉山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生活中创造、传承而来的独特艺术形态。作为其民族活态文化的符号,它既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情感的释放。无论是对婚姻的祝福与期盼,还是对社会生活其他内容的揭示,云南小凉山彝族的传统婚俗音乐文化无不体现着其民众对生产生活、人生情境的真情表达,无不保留和延续着本民族的民俗、历史、宗教等文化。
19世纪40年代初期,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创作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歌曲《当我入梦》,该艺术歌曲的歌词为法国著名诗人雨果创作的诗歌。作品的内容塑造了一位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无限痛苦与压抑的主人公对爱情独有的渴望。该曲情感起伏较大,对歌者自身的演唱功底有着较大的考验。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对艺术歌曲《当我入梦》进行分析。通过第一部分对作曲家李斯特及其音乐创作特征进行研究,概述了艺术歌曲《当我入梦》的创作
俄罗斯“强力集团”是19世纪民族乐派中具有广泛历史影响力的音乐团体,该音乐团体的产生与俄罗斯独特的社会文化艺术环境密不可分。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从它的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起源于东欧的斯拉夫人,其后东正教从拜占庭传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这样多民族的融入使得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从俄罗斯的音乐史来看,17世纪末在文化艺术上表现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