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以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人群,给予静脉输注唑来膦酸抗骨吸收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骨标志物t P1NP、?-Cross Laps、N-MID骨钙素,血Ca、血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载脂蛋白B100(APOB),载脂蛋白E(APOE),脂蛋白-a(LPa)的变化,探讨唑来膦酸对chemerin和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01月-2016年0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1例(男性4例,女性27例)为研究对象,年龄为(47~86)岁,平均年龄(66.9±10.0)岁。所有受试者均符合1994年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且均接受静脉用唑来膦酸(唑来膦酸钠注射液,商品名:密固达,5 mg/支)治疗,并口服基础用药钙片600 mg/d,骨化三醇0.25 ug/d。另统计21例治疗周期达1~2年的患者,除观察用药后短期待测指标的变化外同时回顾性分析了这部分患者较长时期唑来膦酸治疗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其中治疗周期为一年的患者21例(男性1例,女性20例),年龄为(49~83)岁,平均年龄(66.0±9.9)岁;治疗周期为两年的患者8例,均为女性,年龄为(59~83)岁,平均年龄(71.0±8.1)岁。所有患者均测量身高、体重,详细记录体重指数、年龄,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hemerin水平,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反应骨转换的指标N-MID OCN、t P1NP、β-Crosslaps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Ca、P、TC、TG、HDL、LDL、APOA、APOB、APOE、LPa水平,所有患者均于采血当天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XA)测定腰椎(L1-4)、股骨颈(Neck)及前臂1/3的骨密度。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血清Chemerin与血脂、骨标志物及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1.静脉使用唑来膦酸治疗后短期内血清chemerin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TC、TG、LDL水平呈降低趋势,HDL水平略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载脂蛋白各项无明显变化;长期观察可见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TC、TG、LDL、APOB、APOE水平降低,血HDL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POA水平呈现升高趋势,无统计学差异;LPa无明显变化。2.静脉使用唑来膦酸治疗后,短期与长期观察均见骨吸收指标β-Crosslaps明显降低,骨形成指标t PINP、N-MID骨钙素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长期观察中发现治疗一年后患者L总BMD、Neck BMD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前臂1/3 BMD无明显改变;治疗两年后L总BMD及Neck BMD水平略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臂1/3 BMD无明显改变。3.在观察的骨质疏松患者中,血清Chemerin与BMI呈正相关(r=0.573,P<0.05);与血TC、TG、LDL、APOB、APOE呈正相关(r=0.837,r=0.529,r=0.689,r=0.689,r=0.480,P<0.05),与HDL、APOA呈负相关(r=-0.750,r=-0.645,P<0.05);与N-MID OCN、t TPINP呈正相关(r=0.692,r=0.653,P<0.05)。结论:1.使用静脉唑来膦酸治疗后,血清chemerin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TC、TG、LDL、APOB、APOE的变化正相关,与HDL、APOA的变化呈负相关,表明静脉使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治疗可能通过影响胆固醇通路从而影响脂肪因子chemerin水平,进而影响血脂的调节。2.骨质疏松患者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后,骨吸收指标明显下降,骨形成指标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骨密度较治疗前增高,表明唑来膦酸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骨吸收,长期治疗后可增加骨密度,有显著的抗骨质疏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