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以《聊斋志异》在清代的各种改编之作为研究对象,以清代“聊斋戏”为中心,还涉及到俚曲的改编,旨在通过对清代《聊斋志异》改编作品的研究,总结其改编规律和成败得失,较为客观地确立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论文分为绪论部分、正文三章、结语部分。
绪论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进一步明确研究意义,确立可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方法,并对一些关键性的名词进行定义,如“聊斋俚曲”和“聊斋戏”。
第一章是论文的重点,介绍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及聊斋俚曲。这里作为研究对象的并非是他的全部俚曲,而是其中他本人改编自《聊斋》的七篇俚曲。在本章中笔者将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对聊斋俚曲产生的内外部环境、成就、影响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关系和二者的不同特点进行探究。
第二章重点阐释清代传奇、杂剧中的“聊斋戏”,把微观和宏观角度相结合,从剧目出发,再从各类主题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个案分析,研究相同题材戏曲与小说的差异,评价其改编得失,并探讨时代因素、作家因素在戏曲改编中对作品内容、主旨变化的重要作用,概括清代杂剧传奇中“聊斋戏”的总体特征。
第三章地方戏中的“聊斋戏”,首先对清代地方剧种中的“聊斋戏”进行梳理,涉及评剧、京剧等多个剧种,重点介绍清代川剧“聊斋戏”的代表剧目,分析其繁盛原因和改编模式等。还要重点分析山东地方戏中的“聊斋戏”,寻找这些改编之作与《聊斋志异》之间的关系,总结改编的规律。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明确清代《聊斋志异》的改编作品在戏曲史、曲艺史乃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