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穴位埋线与针刺结合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进行客观的疗效评价,期望进一步规范临床疗效,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期间在台湾六和中医诊所治疗的,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80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治疗组(穴位埋线+针刺)和对照组(单纯针刺)两组,每组各有40例。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采用VAS评分、BRS-6行为评分、MG-Gill疼痛计分表评分进行评定,进行安全性检测,临床疗效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判定。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图形的制作采用软件Graph Pad Prism 4.03完成。结果共收到合格受试者8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9例,女41例,年龄31-58岁,病程1个月-24个月。其中穴位埋线联合针刺疗法组40例(男16例,女24例),针刺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7.89岁、45.12岁,平均病程10.37月、9.73月。患者基线特征的可比性分析中,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中医辨证分型、PRI知觉、PRI感情、PRI总分、VAS评分、疼痛强度、行为疼痛(BRS-6)评分等经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疼痛评比情况:一疗程治疗后,两组的PRI知觉、PRI感情、PRI总分、VAS评分、疼痛强度、行为疼痛(BRS-6)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两组疗法均可降低上述量表评分,都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通过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后的PRI知觉、PRI感情、PRI总分、VAS评分、疼痛强度、行为疼痛(BRS-6)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均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穴位埋线结合针刺疗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效果显著。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都有所减轻,重度疼痛患者疼痛程度全部转为中度、轻度甚至消失。尤其穴位埋线结合针刺疗法组患者,80%的患者治疗后都处于轻度疼痛以下,37.5%的患者疼痛消失,疗效较为显著。而对照组治疗后60%患者疼痛程度处于轻度以下。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临床疗效情况:治疗一疗程后,治疗组40例,治愈2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40例患者,治愈10例,好转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两组临床疗效与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总有效总有效率(95.0%)优于对照组(80.0%)。表明穴位埋线结合针刺疗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疗效肯定。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测均无明显异常变化,表明穴位埋线结合针刺疗法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结论综合以上临床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采用穴位埋线结合针刺的方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方便经济,且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