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结束了长期的短缺经济态势,而呈现出以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等行业竞争态势,大量生产设备闲置、产品供给过剩、价格大战迭起、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等以过剩为特征的现象层出不断。为此,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但大都涉及具体行业、市场或者情境下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成果。产能过剩问题的发生有很多种复杂的深层原因和背景,而这种从理论上系统探讨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成果却并不多见,截至目前也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产能过剩行业进退壁垒的高度不对称是过剩产能不能有效吸收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和要素流动机制的不完善带来的产业进入壁垒的弱化,造成大量企业过度进入;另一方面,我国尚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就业市场不发达,行业协会、事务所等信息服务性机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且地方政府也会出于自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阻止企业退出,从而导致我国过剩产能不能顺畅的退出。但是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失效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进入壁垒的降低会使产业内的企业数目增加,从而为产能过剩提供可能性条件。但是如果此时退出壁垒不高,那么本来不应该进入的企业会在优胜劣汰的机制下退出该产业,从而有效转移过剩产能。所以说,退出壁垒失效是产能过剩产生的决定条件。本文将侧重从退出壁垒的角度探讨产能过剩产生的机理,并以此寻求解决途径。缺少自由退出相当于缺少纠正错误决策的机会,就缺少使资源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转移的机会,从而不可能接近帕累托最优。退出壁垒造成大量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被配置到各种低效部门,用来生产无市场无发展前景的产品,不论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消化,抑或是市场经济中的优胜劣汰,要想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都需要一个好的退出机制。退出壁垒过高,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某些领域存在过度竞争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够降低退出壁垒,产业调整、企业重组和人员流动就会有根本改观,整个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将会得到显著改进。基于此,本文在回顾现有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钢铁行业为例,运用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知识来探讨如何从退出壁垒角度分析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退出方式及途径入手,探讨影响企业退出的因素,进而为消化、转移过剩产能提供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