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致使农村地区中青年人群数量骤减,留守儿童日渐增多并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涵盖了关于教育、心理、社会、法律等多个子问题,教育问题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势必要加快解决问题的步伐,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家长安心工作,以提高社会稳定性。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从农村流向城市或者其他城镇满六个月,子女仍在户籍所在地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大多表现出缺乏自信、内向、表达能力欠缺的特点。其教育存在家庭教育薄弱、国家和社会关注不够等问题。通过对青州市447份问卷调查和对30名相关人员(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非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教师和农村社区领导)的深入访谈,从学校学习的角度分析了青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家庭生活、心理健康和情绪。结果表明,青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母亲照顾,其次是四位老人。他们大多数都在0到13岁之间。父母外出工作后,隔代亲人和留守儿童多生活居住在一起,他们之间在生活中关于情感方面沟通较少,这就使得留守儿童的内在人格可能存在心理缺陷,性格偏差等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本文以边缘化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观察法等相关方法,在文献综述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提出问题”的研究思路,按照“揭示问题——确认问题——解决问题”深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道德等方面分析了青州市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学校、政府、农村和自身等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结论表明,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留守儿童的父母责任意识不强。人们普遍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素质。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没有被监督学习,这反映了学校缺乏监督,家庭学校合作更是不足,影响了儿童的表现和自我控制的形成。在社会方面,尤其是学校周边环境,监管力度不够,尤其是网吧、游戏厅、视频厅等,这些不健康的社会环境对自控能力差的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更成为了一种负面的社会现象。处理好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协调和合作。为改善青州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者从家庭、学校、社会及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提出对策,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家庭方面需要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主动关心孩子弥补亲情方面的缺失,鼓励并支持孩子积极参加班级管理与活动,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有父母双方外出的必要,应综合多方因素,合理选定监护人;学校方面,应完善办学条件,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家校合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文化素质教育;社会方面应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社会条件,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提高他们融入社会的兴趣,并提供教育资源的政策保障;留守儿童自身方面也需要努力提升自我管理意识,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总之,应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四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