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周作人的文化观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7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的周作人陷入“附逆”泥潭,而在这政治污点之中尚存他的文化光亮。这一时期周作人文字中所体现的文化论述主要集中在“杂”文化、儒家文化、日本文化和民俗文化里,他的文化观念既包含着原有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掺入了时代碰撞中的现实倾向。不可避免的沦陷事实促使他对自己的思想做出新的裁判和选择,在损益之间,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综论周作人的“杂”文化观。“杂”中有统一,“杂”中有重点。周作人以其博览的“杂”对抗思想上的“统一”,贯穿着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以期健全人格的建立。他由古籍得新知,由以古希腊文化为代表的外国经典得变革之风气,进而抨击国人学术弊端。周作人这一时期的著述写作形式上以抄书体和笔记体的小品散文为主,借人之笔言己之意,除“平和冲淡”外,于文风之中更添忧郁和苦味。第二章论述周作人对儒家文化的重新阐释和张扬。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了对儒家本真的讨论,周作人通过分析其理想儒家文化内涵的构成,树立起“真儒”形象。基于此点,本章注意探讨周作人在这一时期对于儒家文化进行重构和强调的特殊原因。他从“兰学”和“实学”中得到启发,认为应以“道义之事功化”实现“伦理之自然化”。第三章论述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状况。从他留学日本形成研究兴趣开始,周作人就不断地修正其文化研究方法,从先前单一的文学艺术视角发展到结合民俗风习、宗教信仰,进行更为客观的综合历史考察。在战争时代他依然努力从译述日本文学、撰写序跋和与日本友人通信中促进中日两国平等的文化交流。第四章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周作人的民俗文化研究从五四时期的歌谣征集运动开始,在整理民俗资料、介绍国外民俗理论方面做了不少的开拓工作。抗战时期他在民俗旧闻中隐约其辞,寄托性情,带有避世的意味。同时他又多方搜集资料,从国民生活史的角度,在民间日常生活和自然名物、民间信仰、俗语方言和民间文学等方面继续追寻国人的精神历程,体察人性和历史文化。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赵飞燕题材小说为研究对象,即以赵飞燕为主人公的小说文本的研究,以《赵飞燕外传》、《赵飞燕别传》和《昭阳趣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西京杂记》、《拾遗记
随着高校管理重心下移,部分高校开始实行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赋予了基层院系更多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学生资助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新模式下
在教育教学技术与理念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适应课改精神,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懂得宽容、理解、赏识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爱护、鼓励学生,看
“简化”首先出现于西方哲学中,影响到西方文学的创作与理论。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的文学创作与研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日益广泛,学者们开始关注“简化”观在中国文学理论
目的分析小儿血小板减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于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国际字母顺序排列法予以分组。对照组(n=35)患儿行常规
1930年代的北平诗坛上涌现了一股“晚唐诗热”,在新诗发展史上引人注目。它集中表现在五四以后的新诗人对晚唐诗人和晚唐诗歌的偏爱与欣赏,这群诗人们不仅在一些文章中多次引
欺凌是一种常见的校园不良行为。随着网络的普及,欺凌已不仅仅是面对面的直接伤害,它可以以网络为载体将传统形式延伸至网络空间中。本研究对618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城市小说创作是个颇引人注目的现象。在9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三代女作家同台竞技,中国女性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女性意识的极端张扬和创作的
自媒体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公开传播与交流方式。通过对自媒体高中地理教学个性化行动自研修的实践探索,追寻地理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成长新途径,提升地理教师专业成长质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