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的周作人陷入“附逆”泥潭,而在这政治污点之中尚存他的文化光亮。这一时期周作人文字中所体现的文化论述主要集中在“杂”文化、儒家文化、日本文化和民俗文化里,他的文化观念既包含着原有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掺入了时代碰撞中的现实倾向。不可避免的沦陷事实促使他对自己的思想做出新的裁判和选择,在损益之间,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综论周作人的“杂”文化观。“杂”中有统一,“杂”中有重点。周作人以其博览的“杂”对抗思想上的“统一”,贯穿着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以期健全人格的建立。他由古籍得新知,由以古希腊文化为代表的外国经典得变革之风气,进而抨击国人学术弊端。周作人这一时期的著述写作形式上以抄书体和笔记体的小品散文为主,借人之笔言己之意,除“平和冲淡”外,于文风之中更添忧郁和苦味。第二章论述周作人对儒家文化的重新阐释和张扬。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了对儒家本真的讨论,周作人通过分析其理想儒家文化内涵的构成,树立起“真儒”形象。基于此点,本章注意探讨周作人在这一时期对于儒家文化进行重构和强调的特殊原因。他从“兰学”和“实学”中得到启发,认为应以“道义之事功化”实现“伦理之自然化”。第三章论述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状况。从他留学日本形成研究兴趣开始,周作人就不断地修正其文化研究方法,从先前单一的文学艺术视角发展到结合民俗风习、宗教信仰,进行更为客观的综合历史考察。在战争时代他依然努力从译述日本文学、撰写序跋和与日本友人通信中促进中日两国平等的文化交流。第四章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周作人的民俗文化研究从五四时期的歌谣征集运动开始,在整理民俗资料、介绍国外民俗理论方面做了不少的开拓工作。抗战时期他在民俗旧闻中隐约其辞,寄托性情,带有避世的意味。同时他又多方搜集资料,从国民生活史的角度,在民间日常生活和自然名物、民间信仰、俗语方言和民间文学等方面继续追寻国人的精神历程,体察人性和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