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冲击波及到了世界各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使得人们对金融稳定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而被视为此场危机导火索的影子银行,也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近些年来,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发展迅猛,其背后隐藏着的风险聚集也是不言而喻的。作为金融创新产物的影子银行,能在一定条件上推动经济发展,丰富金融市场主体,但与此同时,影子银行规避监管、杠杆水平高的特点,也会冲击金融稳定性。本文在整理各国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影子银行的界定、分类、形成原因和风险等进行了理论层面的介绍,并参照孙国峰(2015),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划分为两大类,即商业银行表外影子银行和传统影子银行,且由于前者的规模占据总量的三分之二及以上,故将其作为代表,采用会计原理衍变出的负债核算法测算出我国2016年到2019年的季度数据。通过测算可知,我国影子银行蓬勃发展,在2016年底达到峰值超40万亿元,与发展初期相比,数据增长了近十倍,且在2017年我国进入强监管后,影子银行规模才有所回落。之后又对金融稳定性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宏观经济,商业银行和金融环境三大类中的十一个二级指标进行提取,从而计算出我国2016年到2019年金融稳定性的季度综合指标,说明了我国金融稳定性在波折中上升的发展趋势。之后以上述理论层面的分析为出发点,提出两个实证假设,再采用VAR模型进一步探究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动态影响,最后得出了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发挥负面效应的结论,也得出影子银行影响具有时滞性,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影响力水平也加强的特性。在本文的最后,从加强监管、引导金融创新规范化和市场利率化改革三个方面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提出建议,希望能促使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更好的发挥出正面效应,得到稳健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