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介质中含N、S杂环有机化合物对低碳钢缓蚀性能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c5812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碳钢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金属材料因其易于加工、成本低廉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工业及建筑业领域。如何降低工业加工中低碳钢预处理损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添加缓蚀剂作为减少低碳钢酸洗过程中腐蚀损耗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一直受到业界青睐。目前,已大量研究集中在咪唑、三氮唑、噻唑等杂环化合物缓蚀剂上。因其这些物质含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杂环π电子和杂原子孤对电子,从而能够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得到较高的缓蚀效率。吲唑类化合物同样具有以上结构特征,但迄今尚未有研究者对其缓蚀表现和缓蚀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同时,目前大多数理论研究建立在缓蚀剂分子在测试溶液中以原始形态存在的假设之上,未考虑其在测试溶液中真实存在形态对缓蚀效率的影响。
  本文通过失重实验、电化学测试等测试方法探究了2-(2-羟基苯)苯并噻唑在酸性介质中对低碳钢的缓蚀作用,以pKa为判据预测其在溶液中以质子化形态存在,并通过理论研究进行证实;依照此结论,以分子的真实存在形态为对象进行理论研究,分析了不同取代基对吲唑类衍生物在金属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机制;对比了以质子化形态和以原始形态存在的缓蚀剂与卤素离子协同作用的影响机理。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
  (1)研究了2-(2-羟基苯)苯并噻唑(HBT)在1MHCl溶液中对低碳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HBT作为混合型缓蚀剂,能够高效地吸附在金属表面,同时随着HBT浓度的增加缓蚀效率逐渐提高。当HBT浓度为0.07mM时,缓蚀效率达到95%。理论研究结果表明,HBT在HCl溶液中会以HBT的质子化形态(HBT-H+)平行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HBT-H+保护膜。
  (2)研究了吲唑(IA)在0.5MH2SO4溶液中对低碳钢的缓蚀作用,探讨了两种卤素取代基(Br、I)对吲唑在相同溶液中缓蚀作用的影响。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吲唑(IA)为混合型缓蚀剂,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浓度为4mM时,缓蚀效率达到89.5%。两种卤素基吲唑(BIA、IIA)也均为混合型缓蚀剂,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二者缓蚀效率高于吲唑(浓度为0.8mM时,分别为91.9%和98.1%)。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缓蚀剂分子都以质子化形态IA-H+、BIA-H+和IIA-H+存在于测试溶液中;由于Br、I吸电子基的存在,造成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增强,使BIA和IIA缓蚀性能增强。此外,基于理论计算建立了三种缓蚀剂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与缓蚀效率之间的关联关系。
  (3)研究了两种含氮取代基(-NO2和-NH2)对吲唑在1MHCl和0.5MH2SO4溶液中对低碳钢的缓蚀作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测试的两种酸性介质中5-硝基-吲唑(NIA)和5-氨基-吲唑(AIA)均为混合型缓蚀剂,缓蚀效率高于同浓度下的吲唑缓蚀剂(当浓度为2mM时,缓蚀效率分别为76.8%和80.5%)。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由NIA和AIA的原始形态取得的量化参数和吸附能参数与实验结果不一致,以其质子化形态(NIA-H+和AIA-2H+)取得的量化参数和吸附能参数与实验结果一致性良好,证明了pKa预测缓蚀剂分子存在形式的可靠性。研究同时发现,由于硝基的强吸电子能力,使得电子云会偏向硝基,反而造成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减少,致使NIA缓蚀性能不及AIA。同时,理论研究表明NIA-H+和AIA-2H+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构型均为平行吸附。
  (4)研究了两种羰基取代基(-CO-H、-CO-OH)对吲唑在0.5MH2SO4溶液中对低碳钢缓蚀作用的影响机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3-甲醛-吲唑(3-CIA)和3-甲酸-吲唑(3-CAIA)均为混合型缓蚀剂,缓蚀效率均低于吲唑(4mM时,<80%),缓蚀效率大小顺序为3-CAIA>3-CIA。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醛基和羧基均为吸电子基团,其在三号位上的取代,使得分子前线轨道偏向五元环,从而引起前线轨道能量参数发生变化,是造成二者缓蚀效率较低的原因。此外,研究发现,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构型的差异,对缓蚀效率有较大影响。
  (5)研究了卤素离子(Cl-、Br-、I-)对吲唑(IA)在0.5MH2SO4溶液中对低碳钢缓蚀作用的影响,并比较了相同条件下吲唑(IA)与吲哚(IO)缓蚀性能的差异。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的三种卤素离子均能与IA和IO起到协同缓蚀作用,协同能力大小顺序同为I->Br->Cl-。与Cl-和Br-协同作用时,IO的缓蚀效率低于IA;与I-协同时,IO的缓蚀效率高于IA。理论研究结果表明,IO和IA分别以IO和IA-H+的形态存在于测试溶液中。研究同样证明,IO和IA-H+在含卤素离子的金属表面的吸附构型的差异,是造成二者缓蚀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缓蚀剂分子在测试溶液中的存在形态对其缓蚀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以pKa预测的存在形态所揭示的理论参数与缓蚀效率一致性关系良好。通过对不同取代基、不同取代位置的吲唑衍生物的研究表明,缓蚀剂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和量化参数是缓蚀剂性能的重要指标。缓蚀剂分子吸附在金属表面时,吸附构型对缓蚀效率的影响高于量化参数和吸附能参数。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与空气质量日益恶化,日益增多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可造成臭氧层空洞、光化学污染、雾霾等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催化氧化法是目前国内应用广泛、处理效果较高的治理方法,其起燃温度低、设备简单、低能耗、净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催化氧化VOCs的技术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催化剂,但目前工业上普遍使用的贵金属催化剂存在价格昂贵、资源稀少、易中毒、稳
学位
均四甲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聚合物、半导体材料以及纤维等的合成工业中应用广泛。偏三甲苯-甲醇烷基化制备均四甲苯是一条绿色环保的工艺路线。本文考察了分子筛类型、HZSM-5分子筛硅铝比、载体种类、活性组分担载量、金属和非金属组分改性、改性组分负载量以及工艺条件等因素对烷基化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评价了改性分子筛催化剂在烷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HZSM-5、HY和SAPO-34三
学位
环丙氨嗪是一种国内外需求量很大的三嗪类杀虫剂,属于1,3,5-三嗪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其关键中间体环丙胺是三元环脂肪胺,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广泛用于农药、医药等领域。对环丙氨嗪及其中间体的合成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可有效提高过程的效率、降低药物生产的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环丙氨嗪、关键中间体环丙胺和2-氯-4,6-二氨基-1,3,5-三嗪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以γ-丁内酯为起始原料通过四步
本研究以某公司生产的种肥混播用包膜控释肥A、B、C(养分含量均为15-15-15,N:P2O5:K2O)为研究对象,采用凯氏定氮法对控释肥在不同温度水中和土壤中的释放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控释肥在25℃水中和土壤中释放期的快速预测模型;并对该包膜控释肥在低温(5℃、15℃)条件下的控释性能进行研究,建立了低温条件下包膜控释肥释放期快速预测模型,以便为包膜控释肥料在低温条件下的使用提供理论指导,结论主
卡培他滨作为第一个肿瘤内激活的口服靶向化疗药,占据抗代谢肿瘤药物市场重要份额,是国内相关药企竞相仿制的药物之一。晶体粒度及其分布、溶解性和晶体结构等指标影响原料药的制剂及使用效果。溶液结晶是有效控制药物晶体粒度及其分布指标稳定的可行方法之一。在溶液结晶过程中,溶剂选择、结晶工艺及工艺条件等方面均会影响药物晶体粒度和晶体结构。此外,结晶动力学参数和溶液基础物性数据是药物结晶器的开发、设计及生产操作的
学位
作为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干旱正在对粮食安全和全球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水资源短缺是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必然结果,加之非农业用水的需求正在大量增加,从而对全球农业生产构成严峻挑战。因此,了解植物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并开发出不同的方法来培育具有高抗旱性和可恢复性的优良品种意义重大。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分子反应包括感知信号、信号传导、基因表达和代谢调控等。植物能够通过综合和复杂的方式调节各种组
学位
近年来,我国霾污染日益严重,氮氧化物(NOx)的排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当今最为有效的脱除NOx的技术。本文在国内外SCR脱硝过程及其催化剂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开展了铈基NH3-SCR烟气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明确了Ce-O-Ti的三活性位点,及其与脱硝反应构效关系;之后,基于利用烟气中CO组分进行脱硝的思路,分别制备了铟基和铜基催化剂,开展了O2和H2O对CO-
亚硝酸盐是环境和生物循环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血液渗透二氧化氮的重要来源,同时也能够抑制细菌的滋生,且常被作为食品添加剂、抑制剂、肥料等。但如果人体摄入亚硝酸盐过多,会造成严重危害,其表现主要有两方面:(1)亚硝酸盐在血液中能够与血红蛋白结合,产生高铁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失去携氧的功能,皮肤表面一般会出现青紫症状,严重的甚至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2)亚硝酸盐能够在胃里面形成强致癌的亚硝胺。它的浓度亦被
二硝酰胺铵(ADN)作为一种新型的高能氧化剂,与推进剂中所用的高氯酸铵(AP)相比,具有无污染、含能高、信号低等优点,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推进剂。本文分别以氨基磺酸钾与氨基磺酸铵作为初始原料,采用氨基磺酸法合成二硝酰胺盐,随后对产物二硝酰胺铵中的杂质进行分析,最后研究三种二硝酰胺盐的溶解度,为二硝酰胺盐重结晶提供理论依据。  (1)以氨基磺酸铵与氨基磺酸钾为原料,通过硝硫混酸硝化制备二硝酰胺酸,考察反
近年来,多孔碳材料以其超高的比表面积、均匀的孔径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储气、超级电容器和催化剂载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唯一碳源直接煅烧制备多孔碳材料的自牺牲模板,得到了大量研究。基于此,本论文中以沸石咪唑类金属有机框架ZIF-67为前驱体,在氮气氛围下热解得到了核壳结构Pd-Co/CN@SiO2复合材料。然后用对催化剂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