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生理载荷下有临床症状的腰椎滑脱患者滑脱节段及相邻节段间的三维瞬时运动特征,并与正常组相比较;尝试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探索腰椎峡部裂滑脱(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IS)和退变滑脱(degeneration spondylolisthesis, DS)是否存在差异,为临床上腰椎滑脱的诊断、治疗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有临床症状需要住院手术治疗的L4峡部裂滑脱患者14例,年龄(53±8)岁为试验组1(IS组),同样有临床症状需住院手术治疗的L4退变滑脱患者15例,年龄(55±7)岁为试验组2(DS组)。无腰痛症状和其他脊柱疾病的健康志愿者15名,年龄(54±6)岁为正常组。采用双X线透视影像系统(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 system, DFIS)和螺旋CT检查相结合技术,从受试者腰椎薄层CT获取腰椎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由DFIS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站立位、前屈45。、最大程度后伸、最大程度左旋-右旋和最大程度左侧弯-右侧弯)时腰椎双斜位X线透视图像上,重现生理载荷下不同活动体位时腰椎滑脱节段及其相邻节段三维瞬时运动状态。通过在L3-S1椎体和L4峡部裂椎板处建立三维坐标系量化测量L3/4、L4/5和L5/S1椎体间和L4峡部裂前后两部分之间的相对运动,最终获得IS和DS滑脱节段间(L4-5)、相邻节段间(L3/4和L5/S1)及峡部裂前、后部分之间的在体三维瞬时运动数据。结果:1.IS和DS滑脱节段间(L4-5)运动特点。前屈到后伸位,IS组L4-5节段沿矢状轴相对位移(2.5±1.1)mm,较正常组(0.9±0.8)mm增加(P<0.05);沿垂直轴相对位移(2.0±1.1)mm,较退变滑脱组(0.9±0.8)mm增加(P<0.05)。左旋到右旋位,L4-5节段沿矢状轴相对位移(1.6±0.7)mm,较正常组(0.6±0.5)mm增加(P<0.05);沿垂直轴旋转角度为6.1°±3.8。,较退变滑脱组3.0°±2.2。和正常组3.3。±1.9。均增大(P<0.05)。左侧弯到右侧弯,L4-5节段沿冠状轴相对位移(3.6±1.5)mm,较退变滑脱组(1.7±0.9)和正常组(2.2±1.3)均增加(P<0.05)。2.滑脱相邻节段间(L3/4和L5/S1)运动特点。(1)DS组L3-4左右侧弯时沿矢状轴旋转度4.4。±2.8。,大于正常组2.1。±1.7。(P<0.05);左右旋转时沿垂直轴旋转度4.3°±2.8°,大于正常组2.1°±1.3°(P<0.05);前屈后伸时沿冠状轴旋转度3.9。±3.3。,虽较正常组3.2°±2.5。有增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DS组L5-S1与正常组相比,沿三轴位移和旋转度均无统计学差异。(2)与正常组相比,IS组L3-4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时存在位移失稳(P<0.05);但IS组L5-S1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时角度运动均明显减小(P<0.05)。正常组L3-4在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和左右侧弯时,L5-S1在左旋右旋和左右侧弯时,沿主要运动轴的活动度均较相应耦合运动轴活动度有增大趋势,但峡部裂组这种趋势消失;L5-S1由于椎间小关节方向偏冠状位,前屈后伸时沿主要运动轴活动度较相应耦合运动轴活动度变小;但峡部裂组这种趋势消失。3.L4峡部裂前、后部分之间运动特点。站立位、前屈位和后伸位时峡部裂前后两部分沿冠状轴的相对位移分别为(2.3±1.7)mm,(2.80±2.30)mm和(2.58±2.14)mm,均较平卧位(0.5±0.5)mm增大(P<0.05);前屈位时峡部裂前后两部分沿矢状轴的相对位移(42.9±4.3)mm,较站立位(41.7±3.8)mm增大(P<0.05)。结论:体位变化时,有症状的L4峡部裂滑脱患者L4-5节段间存在三维瞬时运动异常,峡部裂前后两部分从站立到前屈时在矢状面上存在分离运动,从平卧到站立各种姿势下时在冠状面上存在左右错动;而有症状的L4退变滑脱患者L4-5节段间不存在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异常活动。滑脱相邻节段运动模式相对紊乱,头侧节段L3-4,DS以角度运动异常为主,而IS以位移异常为主;尾侧节段L5-S1,DS不存在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异常活动,而IS角度运动存在明显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