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卵巢癌作为妇科致死率居首的恶性肿瘤,由于一直缺乏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手段,因此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其预后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显示,输卵管感染可能与盆腔恶性肿瘤,如输卵管癌、卵巢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即“卵巢癌的输卵管起源学说”。其中引起最多关注的是“浆液性肿瘤来自于输卵管粘膜上皮”学说。因此有研究认为,行全子宫切除术(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 TAH)的患者如果预防性切除输卵管,可以减少盆腔浆液性腺癌这种高度恶性及致死性肿瘤的发生。这种术式目前尚有争论,有些学者认为切除输卵管会破坏卵巢与输卵管之间的动脉网,破坏卵巢血管的完整性,加速卵巢功能的衰退,从而影响卵巢功能。有些学者认为这种术式仅引起患者术后短暂的卵巢血供下降,可在术后逐步恢复。本实验旨在研究行全子宫切除术时预防性行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是否会在原有手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卵巢血供,从而影响卵巢储备功能及反应性,使患者提前进入绝经期,并比较两种不同的手术途径即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和开腹子宫切除术同时切除双侧输卵管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术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选择2014-1至2015-1就诊于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女性130名。其中体检者30名作为空白对照,于实验开始时及1年后采用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其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抗苗勒氏管抑制物(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及抑制素B(inhibin B:INHB)水平;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0名,术前于月经早卵泡期同上述方法测定FSH、LH、E2、AMH及INHB水平。将此100位患者分为开腹手术组50例及腹腔镜手术组50例,各组再分为切除或保留输卵管组各25例。术后于3、6、12月在阴超下选择的早卵泡期清晨空腹采血,同法测定其FSH、LH、E2、AMH及INHB水平。以FSH、LH、E2、AMH及INHB水平的变化评估不同术式术后卵巢的储备功能和反应性,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围绝经期症状(Perimenopausal symptoms PMS)和术后盆腔包块发生率,系统评估不同手术方式及手术方法对患者术后的综合影响。本实验通过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患者FSH、LH、E2、AMH及INHB激素水平与术前相比较,发现:1.腹腔镜全子宫切除合并输卵管切除手术组与开腹全子宫切除合并输卵管切除手术组之间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全子宫切除术合并输卵管切除术较之于单纯全子宫切除术,AMH值及INHB值与术前及同时期空白对照组数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切除输卵管组有10例患者发生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20%;保留输卵管组有13例患者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26%,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切除输卵管组有1例患者发生盆腔包块,发生率2%;保留输卵管组有8例患者出现盆腔包块,发生率16%,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1.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合并输卵管切除较单纯全子宫切除术,短时期内可影响卵巢功能。2.腹腔镜全子宫切除合并输卵管切除术与开腹全子宫切除合并输卵管切除术相比较,在激素水平、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手术。3.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合并输卵管切除均可明显减少术后盆腔包块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