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我国教师处于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频繁推进的多重境遇之下,其身份认同也随之受到了巨大挑战,体现在向外和向内两个维度的身份认同:向外,教师应如何更好地与因社会流动、开放而产生的“陌生他者”相处的问题;向内,教师应如何处理职业的功用价值与自我人生意义感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以理论分析与跨案例研究为基本研究方法论,探讨当代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境遇及问题实质,并希望能够从伦理视角发现一条通向未来身份认同的伦理路向。由于当代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涉及教师与他者、群体以及自我等多重关系的重建问题,本文借鉴了西方身份认同理论关于自我认同、他者认同与集体认同的观点,以之为理论基础,审视了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当代境遇及其未来伦理路向问题。因此,文章在导论部分交待完研究论题的意义、核心概念、已有研究进展以及论文框架之后,于第二章便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认识前提。接着,论文在第三章分析了当代我国教师所处的时代境遇,希望从中透视新时代对教师身份认同提出了何种诉求,这种诉求的伦理实质是什么。研究发现:从外部宏观境遇看,我国教师所处的社会境遇呈现出人际交往关系日益松散,生存方式日益变动不居,熟人社会日益解体,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已成为不争的现实;所有这些社会生活境遇,都构成了对我国教师的新挑战。从教育自身的内部境遇看,我国教师也身处多重挑战:学生及其成长环境的复杂多样,当代教育变革的持续不断,以及教师聘任制改革等日益严格的工作要求等等,都对教师专业素养、能力等构成了挑战。就教师自身而言,不确定性、开放性及主体性精神等也都冲击着教师身份认同。总体上,诸上多重境遇共同对我国教师身份认同构成的挑战,实质是要求教师身份向外应成为接纳市民社会形态下“他者”(如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等等)对“我们”精神的呼唤,向内能够将职业生存意义上的要求和时代精神要求转换成为自我实现的人生意义,以满足本体性自我对意义的诉求。那么,当前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现实状况如何?从第四章开始,论文进行了跨案例研究。案例选取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2010至今)关于中国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三个地区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案例。案例首先分别呈现了我国不同地域中的三类教师身份:作为“和谐社会代言人”的徐校长、以“家庭责任人”为核心身份的Bing老师和追求“专业人”身份的冬梅老师和Ying老师。然后,进行跨案例分析了三位教师身份认同的共性与差异性。从共性方面看,三位教师都认同国家教育政策对新教师身份的要求,如从知识灌输者转向学生指导者;也都认同教师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并认为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书育人;但三位教师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北部地区的徐校长看重自己作为和谐社会成员的身份,也因此把自己作为教师和谐关系的协调人,但当代教育改革对其作为专业引领人的身份所构成的挑战不明显;中国西部地区的Bing老师,身份认同的核心是教育与人的关系,并迁移到对家人的相处上,社会变迁、专业发展这两个维度对其身份挑战不明显。中国南部地区的冬梅和Ying老师身处中国社会变革的前沿,社会人口流动、教育改革措施频繁,都直接将其身份认同的重心转向了专业身份的重建,但在自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的身份思考较弱。整体上可以认为,虽然我国时代境遇已对教师身份的再建构和再认同提出了多重挑战,但教师身份认同在三个维度上并不充分:一是全球化背景下教师作为国家教育代理人身份认同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不仅需要站在国家和社会变迁的角度思考如何理解时代对其身份的挑战,还要从全球化背景思考,作为教师,当如何理解自己所培养的未来新人能否迎接变迁和全球化的挑战,教师应如何定位在新境遇下的职业使命问题。显然,目前,我国教师在此意义上的身份认同不明显。二是多重身份牵扯下教师本体性自我的成长问题,三是以学生本位教育理念下教师身份转换的问题。这是指在新时代对教育的整体要求是转向学生本位,教师要能够在此意义上重建身份,但三位教师的身份认同在此方面均体现不充分。基于如上现状及问题,论文第五章进入到勾勒未来,寻找出路以回应新时代挑战的论题上。论文整体上认为,重建当代中国教师身份认同,需以儒家伦理精神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为此,论文首先阐述了儒家伦理思想,如“关联性与非排他性”对成人之道的关切,“立己达人”和“内在超越”对于当代我国教师的社会身份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引领作用。其次,论文分析了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向,论证了“生命自觉”作为教师自我认同的内涵及意义,并主张教师以一种“内省”方式追问“我是谁”、“我应该成为谁”的问题,主张教师在自我、他者与环境的交互中认识自我,在责任承担中实现自我,在“叙事性自我”中赋予自我认同以意义,并最终将“自我”落实在为学生成长为价值核心,为学生架构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积极人生的各类桥梁的使命之上。总之,新时代复杂境遇下的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问题是面向当下,面向未来,关涉到我国未来一代新人成长质量的大问题;其身份认同需要与时代对话、与传统对话,与未来对话,与世界对话,更需要与自我对话。对其身份认同伦理路向的探讨既离不开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神资源,也离不开西方自我叙事思想的启示。虽然未来已来,但我们也只能在可能预见的过往、当下与未来之中思考些许发展路向,更多的可能性还需要随时代大幕的进一步拉开而敞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