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粘连蛋白和胶原蛋白异常在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j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性巨结肠病(Hirschsprungdisease,HSCR)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肠蠕动障碍疾病之一,其是由于肠神经嵴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 cells,ENCCs)向远端肠管迁移失败导致的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发育障碍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是不同长度的远端肠管神经节缺失。由于缺乏神经节分布的肠管无法推进运动,且存在强直收缩,粪便和气体通过困难,因此会导致严重的慢性便秘、腹胀、生长衰竭(部分由于食物摄入减少)和胆汁性呕吐,严重者甚至出现肠穿孔和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该疾病发病率为1/5000,其中男性发病率较女性更为普遍(4:1)。目前HSCR的非保守治疗主要为切除病变肠管,但约1/3的术后患儿会出现便秘、大便失禁以及与HSCR相关的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等并发症。以RET基因异常为代表的“基因突变学说”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HSCR发病机制之一。RET作为HSCR发病的主要易感基因,其突变比例约占家族性病例的40-60%,在散发病例中约占7%-25%,其它参与编码肠神经节发育的基因及配体异常约占散发性病例的30%。因此,单一“基因突变学说”已经无法完全覆盖HSCR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探讨HSCR的发病机制对于寻求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SCR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环境和肠神经嵴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derived cells,ENCCs)间异常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即“肠道微环境”学说。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作为细胞微环境的四大组成成分之一,不仅是细胞的结构骨架,而且是触发和调节细胞行为的3D生物物理触发器。胚胎时期,在ENCCs沿发育的迷走神经干迁移至整个消化道的过程中,ECM稳态的丧失可导致ENCCs的移行受阻或过早完成定植、分化,造成结肠远端出现无神经节段肠管。ENCCs迁移停顿时间越早,就会导致狭窄段出现的部位越高、病变肠管越长,并且ENCCs的这一迁移过程与肠壁微环境密切相关。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等伴有HSCR症状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rm,CNS)退行性疾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ECM稳态丧失。内皮素 3(Endothelin-3,ET3)和内皮素 B 受体(Endothelin receptor B,EDNRB)突变小鼠体内神经节间充质中层粘连蛋白的过分累积有效抑制了 ENS的迁移。选择性抑制小鼠ENCCs中β1整联蛋白基因的表达可导致其迁移受损、异常聚集,出现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但肠道ECM调节ENS发育的同时,ENCCs也可影响ECM的组成。例如,在ENS发育过程中,ENCCs可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ases,MMP)和腱生蛋白 C(tenascin C)等促进 ENCCs 的迁移。综上所述,ENCCs积极塑造了其迁移过程中周边的ECM环境,同时这些环境变化反过来规范了 ENCCs的发展。由结肠间质细胞产生的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是ECM的关键糖蛋白之一,在调节神经崤细胞迁移和分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经连接蛋白-1(neuroligin-l,NL-1)和神经连接蛋白-2(neuroligin-2,NL-2)属于神经连接蛋白(neuroligin,NLs)家族,位于突触后膜上,分别调控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的形成。我们的前期研究验证了 HSCR患儿病变肠管中FN和NLs的表达存在异常,但FN在HSCR发病中的作用以及是否与NLs间存在调控关系尚不明确。胶原蛋白(collagen,Col)是哺乳动物系统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为多种器官和组织提供必要的结构框架和功能支撑。其中,Ⅰ型胶原蛋白(ColⅠ)是ECM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其与Ⅲ型胶原蛋白(Col Ⅲ)共同组成纤维;Ⅳ型胶原蛋白(Col Ⅳ)是基底膜的主要构成成分,在维持肠上皮完整性、肠道形态和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若胶原蛋白出现异常,将会导致相对应的组织出现病理性变化。虽然现在关于胶原蛋白与ENS发育及HSCR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但迄今为止尚未有研究直接涉及Col Ⅰ、Ⅲ和Ⅳ在HSCR患儿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课题突破了原有基因异常单一因素分析HSCR发病的局限性,从ECM与ENCCs间相互调控对HSCR发病的影响入手,希望进一步补充完善“肠道微环境”学说。本课题共分为两部分,分别研究HSCR患儿结肠组织中FN与ENS突触间的相互影响以及Col Ⅰ、Ⅲ和Ⅳ在HSCR患儿病变肠管中的表达情况,旨在为HSCR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纤维粘连蛋白在HSCR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1.探究HSCR患者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三部分结肠组织中FN和突触的分布情况及功能变化,明确FN对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的调控机制以及其在HSC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探究不同胎龄胚胎鼠肠管中FN和NLs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水平同胚胎鼠胎龄间的相关性;3.探究细胞水平FN和NLs的相互作用关系,为HSCR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方法1.检测HSCR患者结肠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三部分组织中FN和兴奋性/抑制性突触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取HSCR患者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的结肠组织,分别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FN和突触相关标记物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利用免疫组化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这三部分结肠组织中FN和突触相关标志物的表达部位、蛋白表达强度及阳性染色面积占比(视野范围内阳性染色面积/视野范围内所有组织面积)情况。2.体外培养PC12细胞,敲低FN基因表达,检测突触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情况PC12细胞中转染FN-siRNA和阴性对照NC-siRNA,利用qRT-PCR、WB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技术,检测兴奋性突触标志物NL1、PSD-95、vGLUTl、GluAl、GluN1 和抑制性突触标志物 NL2、SLC32、GABA AR-α1、GAD67的表达水平。3.含有高浓度FN的培养基体外培养胚胎鼠结肠组织,检测结肠突触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取30只处于胚胎期第20天(E20)的健康Wistar大孕鼠,取其胚胎鼠末端结肠置于含有20 μg/mL FN功能结构域氨基酸片段(Arginine-glycine-aspartic acid,RGD)的完全培养基中,分别进行体外结肠组织培养0、0.5、1、2、4、6、8、12 h,通过WB和IHC染色分析结肠肌间神经丛兴奋性突触标志物PSD-95和抑制性突触标志物SLC32的蛋白表达水平。4.探讨不同胎龄胚胎鼠ENS中FN与NLs的表达情况,并分别与胚胎鼠胎龄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取孕16天(E16)、孕18天(E18)、孕20天(E20)的胚胎鼠和出生24 h以内乳鼠(Ep0)的远端结肠组织,利用qRT-PCR和WB技术检测四个时间段胚胎鼠结肠组织中FN与NL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将它们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胚胎鼠胎龄进行相关性分析。5.体外培养PC12细胞,敲低NL1和NL2基因表达,检测FN的表达情况PC12 细胞中分别转染 NL1-siRNA、NL2-siRNA、NL1+NL2-siRNA 和阴性对照NC-siRNA,利用qRT-PCR和WB方法检测不同条件下F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HSCR患者结肠狭窄段、移行段至扩张段中兴奋性/抑制性突触标志物基因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FN的则明显下降qRT-PCR和WB结果显示在HSCR患者结肠狭窄段、移行段至扩张段三部分组织中,兴奋性突触相关标志物(NL1、PSD-95、vGLUT1、GLUA1、GLUN1)和抑制性突触相关标记物(NL2、SLC32、GABAAR-α1、GAD6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增高,FN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IHC染色结果显示,PSD-95 和 SLC32 免疫反应强度自扩张段、移行段到狭窄段逐渐降低,FN 的免疫反应强度则在狭窄段最强,扩张段最弱;阳性染色面积占比表明突触占比自扩张段、移行段到狭窄段逐渐降低,而FN的占比逐渐升高。2.抑制FN的表达可促进PC12细胞突触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敲低PC12细胞中FN的表达,qRT-PCR、WB和IF结果显示,细胞内NL1、NL2、PSD-95、vGLUT1以及SLC32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阴性对照组均显著升高。3.FN显著抑制了结肠肌间神经丛突触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将30只孕20天(E20)胚胎鼠末端结肠组织置于含20 μg/mL RGD的完全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0、0.5、1、2、4、6、8和12 h,提取组织蛋白。WB结果显示,PSD-95和SLC32的蛋白表达水平在6 h时呈最低。进一步将RGD刺激Oh和6 h的胚胎结肠组织进行IHC染色,结果表明:与培养Oh的结肠组织相比,培养6h的结肠组织内PSD-95和SLC3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4.随着胚胎鼠胎龄的增加,肠管中FN的表达明显下降,NLs的表达明显增加,且FN和NLs的蛋白表达水平同胚胎鼠胎龄密切相关qRT-PCR和WB结果显示:随着胚胎发育胎龄增加,胚胎鼠结肠组织中NL1与NL2的mRNA和蛋白水平逐渐升高,FN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胎鼠胎龄与其结肠组织中FN的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与NL1/NL2的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5.PC12细胞中FN与NLs互为反向调控分别敲低PC12细胞中NL1和NL2的表达后,qRT-PCR和WB结果显示细胞内F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合敲低PC12细胞中FN的相关试验结果,证实PC12细胞中FN与NLs互为反向调控。同时敲低PC12细胞中NL1和NL2的表达后,细胞内FN蛋白表达水平与仅敲低NL1或NL2时无明显差异,即NL1和NL2对FN不具联合抑制效果。结论1.HSCR患者结肠狭窄段、移行段至扩张段组织中,兴奋性/抑制性突触标志物基因和蛋白水平逐渐升高,FN表达水平逐渐降低。2.敲低PC12中FN的表达可促进突触相关标志物的表达。3.体外培养胎鼠结肠组织,培养基中FN可显著抑制肌间神经丛突触标志物的表达水平。4.随着胚胎鼠胎龄的增加,肠管中FN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NLs表达显著升高,并且FN和NLs的蛋白表达水平同胚胎鼠胎龄密切相关。5.PC12细胞中FN与NLs互为反向调控,且NL1和NL2对FN不具联合抑制效果。第二部分:Ⅰ、Ⅲ和Ⅳ型胶原蛋白在HSCR中的表达目的探究HSCR患儿病变肠管中Col Ⅰ、Ⅲ和Ⅳ的表达情况。方法Col Ⅰ、Ⅲ、Ⅳ在HSCR中的表达情况:随机抽取30个术后病理结果确诊为HSCR患儿的结肠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利用qRT-PCR和WB检测Col Ⅰ、ColⅢ和Col Ⅳ在扩张段、移行段和狭窄段三部分结肠组织中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同批标本行IF双重染色分析直观呈现Col Ⅰ、Col Ⅲ和Col Ⅳ与肌间神经节的位置关系及表达水平。结果在HSCR患儿扩张段、移行段和狭窄段三部分组织中,Col Ⅰ和Ⅲ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Col Ⅳ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qRT-PCR和WB结果显示:Col Ⅰ和Col Ⅲ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扩张段组织中最高,移行段次之,狭窄段最低;Col Ⅳ的表达水平则在狭窄段组织中最高,移行段次之,扩张段最低。IF结果显示:ColⅠ和Col Ⅲ主要表达于肌间神经节内部及其周边位置,其免疫反应强度由狭窄段至扩张段逐渐增加;ColⅣ的显影位置与Col Ⅰ和Col Ⅲ无明显差异,但是其免疫反应强度则由扩张段至狭窄段逐渐降低。结论1.在HSCR患儿病变肠管中,ColⅠ、Ⅲ和Ⅳ表达异常。2.在HSCR病变肠管肌层间,Col Ⅰ、Ⅲ和Ⅳ主要表达于肌间神经节内部及其周边位置。
其他文献
背景及目的:水中尸体的检验是法医学实践中常见的内容。水中尸体检验的要点之一是区分生前入水和死后抛尸,对明确死亡方式及案件性质等意义重大。硅藻检验是水中尸体确证溺死的辅助检验的“金标准”。硅藻广泛存在于各种水体中,大小为几到几百微米不等,其外壳主成分为二氧化硅。在溺死的过程中,硅藻会被吸入人体内并对循环到达多个器官,并且因其外壳含二氧化硅而具有耐酸碱、高温等特性,故现在主要使用的硅藻检验方法以化学消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常见的特发性自身免疫性的疾病,且有着明显的性别倾向,女性跟男性相比,发病率大概在3:1。RA的特征性表现在于炎症性关节炎和滑膜炎,边缘骨侵蚀,关节软骨退化以及免疫反应的全身表现。尽管RA是一种主要以关节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但研究表明,有50%的RA患者患有关节外累及的表现,其中,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Klebsiella pneumoniae bloodstream infection,KP-BSI)临床特征及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儿童KP-BSI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KP-BSI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10例患
目的:本研究拟了解重庆地区发育倒退及非发育倒退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人口学特征及其差异,分析倒退组患儿中首次出现发育倒退年龄和ASD核心症状出现年龄之间的关系,探讨发育倒退是否加重ASD家庭经济负担。方法:纳入重庆地区5家ASD干预机构中162名2-5岁的ASD患儿,其中75名为倒退组,87名患儿为非倒退组。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倒退组和非倒退
背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被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极化为不同的表型(促进炎症反应的M1型或抵抗炎症反应的M2型),以调节神经组织的炎症反应过程。Sirt1作为脱乙酰基酶家族的一员,在调节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和自噬中起重要作用。DJ-1是一个多功能蛋白,在细胞凋亡、转录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DJ-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抗炎症损伤的作用。DJ-1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影响小胶质细胞极化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最常见的一种急性脑卒中病理类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治疗中,神经保护策略引起广泛重视。因而,脑缺血后神经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及相关机制研究尤为重要。值得关注的是,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在脑缺血的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脑组织重塑有深远的影响。目的:本文通过探究源自长链非编
目的:调查医学生自尊、心理灵活性、心理健康的现状并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检验接纳承诺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医学生自尊水平的效果,为拓展接纳承诺疗法的应用领域、丰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9月至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认知融合分问卷对某医学院校788名在校医学生开展自尊、心理灵活性和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随后从满足入组条件的低自尊医学生中
围绝经期是所有女性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绝经后因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其中以心血管系统事件最为严重。绝经激素治疗(MHT)是预防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但MHT也存在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静脉栓塞、肺栓塞、卒中的风险。不同种类、不同途径应用MHT对人体的凝血、纤溶系统可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综述旨在阐明绝经期女性使用激素替代疗法对不同凝血因子以及纤溶蛋白的影响及对该问
目的:探讨可吸收封堵器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ASD)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日至2019年6月28日接受可吸收封堵器封堵治疗ASD患儿和同期接受镍钛合金封堵器封堵治疗的ASD患儿所有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术前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心肌标志物等)、术中ASD测值及选用封堵器大小、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是否成功、手术时间等)、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等资料
第一部分114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IVIG替代治疗现状分析目的:探讨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静脉丙种球蛋白的治疗现状,为此类疾病的合理规范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20年4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14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家庭经济及医保报销等情况,比较规律输注与不规律输注丙种球蛋白患儿临床表现改善情况,分别将患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