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涂层内部受集中力的基本解及其应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hen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材料制备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作为多种学科交叉而发展起来的薄膜涂层材料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通常薄膜涂层材料的破坏形式为涂层的剥落,能否正确评价涂层与基体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是保证该类材料安全性、可靠性的关键。对薄膜涂层材料界面的力学行为的评价,首先要能精确地分析结合材料界面上的应力分布和应变分布。由于涂层往往极薄,这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近几十年来诸多研究者从不同途径如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实验测试等入手开展了很多研究。理论分析的结果,一方面不仅可以为数值计算等提供一个比较检验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格林函数,去进一步求解较为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数值计算方法如边界元法的基本解,改善数值计算的精度和效率。这种理论基本解或基于理论解的半解析解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针对结合材料问题特别有效的镜像点法基础上作了改进,将其推广应用到研究薄膜涂层材料内部受力的问题,完善了薄膜涂层结构材料受集中力作用下的基本理论解体系,并讨论了理论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一些拓展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总结如下:首先针对薄膜涂层材料应用的日益广泛性,对其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回顾,介绍了目前常用的一些研究途径如理论研究、数值分析和实验测试等,第二章中系统回顾了在理论研究涂层材料非常有效的镜像点法原理及其优势特点。研究了薄膜涂层材料结构形式中薄膜涂层材料内部受集中力作用的平面和空间问题。不同于以往的镜像点法,本文通过将集中力作用点关于界面和表面进行映射,引入两个系列的镜像点,求解了薄膜涂层结合材料内部受力的问题。设定各材料的分析函数为固定于力作用点和各镜像点的局部坐标系下的形式。在严格满足界面连续性条件、自由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利用Dirichlet单值性原理求解微分方程。对应于高阶镜像点的分析函数通过递推的方法从对应于低阶镜像点的分析函数求得。在无限体内受集中力作用的基本解基础上,求得了问题完备的显式理论解,以分析函数的无穷级数形式表示。由于不同的推导过程,本文分别分析了集中力作用的平面问题、集中力垂直界面作用的轴对称问题以及集中力平行界面作用的空间问题,完善了薄膜涂层材料问题的基本解体系。在求解集中力作用于界面上的问题时,首次求得了两个半无限体结合界面上受集中力作用的基本解。对理论解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首先通过数值算例对理论解的验证,证明了理论解的正确性,并且从推导过程易知理论解可以退化到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经典基本解。为了方便理论解的实际应用,归纳出理论解的规律,给出了多项式形式的递推公式。从多项式形式和数值算例验证中可以发现理论解虽以无穷级数形式给出,但具有非常快速的收敛性,针对一些常用结合材料往往只需要考虑前面几阶的镜像点就可以达到足够的精确度。借助于理论解易于编程求解的特性,讨论了不同材料组合形式对理论解结果收敛性的影响,发现随着结合材料力学属性之间差异的增大,达到要求精度所需考虑的镜像点数目也会相应增加。在求得的理论解基础上研究了一些更接近实际的问题,如圆周载荷作用情况下材料内的应力场和位移场,以及结合压痕实验分析了Hertz压力分布下的薄膜涂层强度评价问题,显示出理论解除了本身的独立应用外,也可以作为一种格林函数或基本解用于分析更复杂的问题,为目前处于薄膜涂层研究工作中处于相对弱势的理论分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最后对未来一些关于薄膜涂层材料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由于在实际隧道工程中,各级围岩的稳定性情况极为复杂,即使是同一级别的围岩,隧道稳定性也不尽相同。为了实现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的可操作性与自动化,本文基于围岩稳定性对统一
基于现有试验研究资料,进一步分析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的正截面受力性能,提出了其正截面超配筋界限判别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
大数据正在引起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改变,这其中也包括对法律思维的影响。法律中的因果关系认定和类推这两个问题向来聚讼颇多,依靠既有的理论资源难以给出较为满意的答案,大
本文结合目前商业地下空间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通过对实际项目的设计过程进行研究,探寻了在当下商业建筑地下空间的消防疏散设计逻辑和趋势。
根据瓦斯逸出量和风流场特点,对采用竖井辅助通风下瓦斯隧道施工通风建立流体力学分析模型,研究了隧道内流场分布规律和瓦斯迁移扩散规律。应用RNG 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不同
近年来,随着光学镀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具有低损、高反射率(>99.9%)元件的广泛应用,使得精确测量反射器件反射率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传统的反射率测量技术如多次反射法、光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通过回顾地下空间发展的历史,对地下空间开发模式(人防、交通设施、旧城有机更新
公私合作的投融资模式日益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主要选择之一。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更高、风险更大、周期更长,在理论上提倡公私合作模式的观点很受欢迎,实践中许多
<正> 前言六十年代初,我们开始研究石油的微生物氧化,发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以正烷烃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而生长繁殖的某些石油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一些特殊的有机酸
运用IAHP-FCE评价体系,以某地下商业街为研究对象进行火灾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地下商业街安全疏散能力、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灭火救援能力、防火能力是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