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赛买提”杏为试验材料,从控制杏果实采后低温贮藏导致的冷害入手,研究水杨酸处理对杏果实冷藏品质、活性氧代谢、内源多胺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探讨了水杨酸处理提高杏果实采后抗冷性的机制,为控制杏果实冷害提供一定理论依据。(1)用质量浓度为0.01g/L的水杨酸(SA)以减压渗透方式处理,置于温度为0℃、90%~95%RH的冷库贮藏,以蒸馏水处理果实作为对照。统计冷害指数和冷害发病率,定期测定硬度、TSS、TA、膜透性、出汁率及MDA含量,结果表明0.01g/L SA处理能显著降低杏果实冷藏期间冷害指数和冷害发病率,有效保持杏果实硬度、TSS、TA和出汁率,降低膜透性和MDA含量。由此得出,0.01g/L的SA处理能有效的维持杏果实冷藏期间的品质,从而提高杏果实的抗冷性。(2)定期测定杏果实活性氧代谢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苷肽还原酶(GR)的活性和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以及过氧化氢(H2O2)、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0.01g/LSA处理能明显减缓杏果实冷藏期间CAT、POD活性的下降,有效提高杏果实SOD、APX、GR的活性,抑制O2-.产生速率和H2O2、GSH、MDA含量的增长。说明SA处理可减轻杏果实冷害的发生与其能防止冷藏期间过高的氧化伤害,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密切相关。(3)研究冷藏杏果实腐胺(Put)、精胺(Spm)及亚精胺(Spd)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A处理可明显降低杏果实Put含量,并显著提高Spm和Spd的含量,使其在冷藏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水平。试验结果说明SA处理能有效减轻杏果实冷害的发生与SA对多胺含量变化的影响有很大相关性。(4)通过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杏果实冷藏初期、冷藏中期和冷藏后期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在冷藏初期,SA处理组和对照组杏果实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壁及各细胞器结构完整,二者无明显差异。从冷藏第28天开始,杏果实组织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出现细胞变形及细胞器解体,细胞间隙大,细胞内含物减少,空腔化等现象。与对照果实相比,SA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低温对杏果实细胞壁及各细胞器的破坏,维持细胞器和膜系统的完整性,提高杏果实冷藏期间的抗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