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这里的“以行好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利他行为,它应该被看做是善的重要体现形式即善行。所谓利他行为是指没有任何回报的期待下,而表现出的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根据测量工具的差异可将利他行为分为外显利他行为和内隐利他行为:外显利他行为通常是通过问卷或同伴评定量表进行测量,受到个体意识支配;内隐利他行为的测量可通过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来实现,属于无意识的自动加工过程。个体利他行为的重要预测源主要包括人格、移情以及内疚。本研究以中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探讨内隐利他行为和外显利他行为的一般特点及其与人格、移情以及内疚的关系,并试图构建其预测源的发展模型。研究由两个子研究构成:研究一通过探讨内隐利他行为及其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内隐和外显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探讨了利他行为的一般特点以及其人格、移情以及内疚的关系,并构建了外显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一般发展模型。研究结果如下:Go/no-go联想测验可以作为测量内隐利他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测量方法,且通过Go/no-go联想测验证实利他行为存在内隐倾向;内隐利他行为与外显利他行为是相互分离的,表明二者不是属于利他的同一维度。各变量在背景变量上的差异表现为:女生在利他行为、移情以及宜人性均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学生的利他行为、移情、内疚以及责任心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利他行为在各年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的责任心以及移情是年级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四年级学生的内疚感显著高于初一和高二学生,初一学生的开放性则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利他行为、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以及开放性均显著高于没有担任职务的学生;中间出生的个体的移情能力显著高于其他测序出生的个体。人格特质、移情、内疚均是外显利他行为的重要预测源,且对外显利他行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内疚是移情和外显利他行为关系的中介变量,情绪稳定性是移情、内疚和外显利他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且年级变量对人格特质、移情以及内疚和外显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内疚、移情与内隐利他行为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内疚和移情不是内隐利他行为的预测因子;外倾性特质则与内隐利他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