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新编》历时十三载,完成于鲁迅人生最后的时期。《故事新编》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是鲁迅五种创作之一(《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1935年底,鲁迅已处于生命的尾声,他拾起并完成了《故事新编》,同时赋予了《故事新编》丰富的意义。自八、九十年代以来,《故事新编》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视角日益开阔,但通过《故事新编》来研究鲁迅后期思想的论著却不多,笔者的论文力图补足这一缺遗。对鲁迅来说,《故事新编》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后期对自己思想的反省和清理,是鲁迅后期思想和心态的最好注解,通过解读鲁迅的“1935”和细读《故事新编》能更深刻理解鲁迅的后期思想。
论文还参照了《故事新编》之外的鲁迅其他作品如杂文、书信、日记等,甚至书账都成为深入、全面考察鲁迅后期思想的重要线索。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解读,深刻理解《故事新编》及鲁迅的创作环境等,以达到深化鲁迅后期思想的目的。
论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交代鲁迅在“1935”即《故事新编》后期的大背景,大体勾勒出鲁迅的生存、经历和写作环境,面对种种艰难险恶,“退出”和“坚持”两种声音纠缠着鲁迅。在“两难”的复杂心态下,鲁迅用“油滑”的手法完成了《故事新编》。
第二章和第三章在对《故事新编》的细读和分析中完成对鲁迅后期思想的解读。从人物群像和时间两方面来解读《故事新编》。人物群像包括“知识分子”和“民众”两部分,在对人物的描写中贯穿着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等问题的思考。第三章对时间的分析中,按成书的时间顺序解析了“油滑”这种写作手法的形成过程,解析了《故事新编》叙述策略的确立,同时详细分析了文本中的“时间”,还写出了鲁迅对“时间”的感受,鲁迅对负载于时间之上的“民族历史”的思考,以及鲁迅在“历史在倒退”的时代所做的个人努力。论文在分析中有鲁迅前后期一些观点的对比,从而更清晰地展示了鲁迅后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