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社会已逐渐进入“风险社会”,灾难事件始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频繁发生。在灾难事件中,需要肩负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使命的新闻媒体及时发声,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评论为例,从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出发分析总结其话语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其灾难新闻评论所经历的话语转型及其原因。 从文本视角看,《人民日报》汶川地震评论在词汇选择上钟爱使用“集体词汇”,句式选择上注重使用祈使句、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亮明观点,在修辞手法上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来增强气势、提升审美价值,在论据使用上大量选择具体可感的动态事例来说明论点,在论证中则以情动人为主、诉诸逻辑为辅。 从语境视角看,《人民日报》汶川地震评论注重对社会的建构作用。通过合理搭配政治权力话语、知识精英话语、大众日常话语来协调评论的高度、深度及情感温度,其话语表达具有鲜明的道德取向,同时使用“家国同构”的话语沉淀、与奥运会的话语组接来建构国家认同。 在国家政策机制变革、媒介新闻规律的回归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勃兴、网络社会语境下话语权争夺的倒逼因素下,《人民日报》灾难新闻评论实现了话语的突破和转型,政治宣传话语逐渐淡化,以人为本的民生话语愈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