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因基底神经核环路中(主要在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缺失或凋亡造成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经黑质-纹状体通路导致纹状体(Striatum,STR)多巴胺递质缺失的结果。丘脑束旁核(Parafascicular Nucleus,PF)与基底神经节中的多个核团存在投射关系,可能在PD病理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采集分析PD大鼠PF放电变化以及特定行为时PD大鼠PF的放电特点。为PD临床治疗的改善提供基础研究理论依据。实验方法:本课题利用立体定位技术,通过直接脑内靶位点注射的方法,在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 TegmentalArea,VTA)和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分别注射2μL和3μL的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建立PD动物模型。在正常和PD大鼠脑PF内植入自制多通道电极阵列,通过美国Plexon公司生产的多通道信号采集仪采集记录大鼠PF锋电位和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信号。对采集的PD大鼠清醒安静状态和抓区食物时PF的锋电位和LFPs信号进行用OfflineSorter、Neuroexplorer和Matlab分析。最后蓝点实验和中性红染色鉴定位点准确性,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黑质损毁情况。实验结果:用Offline Sorter软件将采集到的锋电位信号进行分类,根据波形、时程、放电模式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等诸多特征数据,将PF神经元分为两类:神经元类型A,特点是波峰高,时程长,放电节律不规则;神经元类型B,特点是波峰平缓,时程短,放电节律相对规则。用Neuroexplorer分析显示,在清醒静止状态下,对照组与PD组大鼠两种神经元放电率没有发生显著差异,与对照组大鼠比较,神经元类型A的放电模式由不规律变得较为规律;PD组中神经元类型B放电模式变得不规律。将LFPs数据导入Matlab进行分析,PD组大鼠PF的LFPs在0.7~20Hz的频段信号频率低于对照组大鼠;但20~40Hz频段信号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大鼠。通过时频图可以直观的反应能量分布情况,该结果与频段分析所得结果基本相符。PD大鼠抓食运动时PF神经元放电变化结果显示,PD组大鼠抓食动作所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大鼠。Neuroexplorer导出数据统计学处理显示,PD大鼠PF两种神经元的放电率均显著降低;放电间隔直方图的变异系数(Interspike Interval of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eff. Var. ISI)仅神经元类型B显著增高,神经元类型A仅有增大趋势而无显著差异。Matlab进行LFPs分析,PD组大鼠PF的LFPs在0.7~20Hz频段的信号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PD组大鼠40~100Hz频段信号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大鼠。结论:PF神经元分为两类。清醒静止情况下,PD大鼠PF锋电位的放电率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是放电模式产生显著差异;PD大鼠PF的LFPs在0.7~20Hz频段频率显著降低,20~40Hz频段频率有显著升高。抓食行为下,PD大鼠PF锋电位的放电率显著降低,放电模式产生变化。PD大鼠PF的LFPs在0.7~20Hz频段频率显著降低,40~100Hz频段频率显著升高。在特定行为下,PD大鼠PF锋电位及LFPs均产生了变化,说明PF与丘脑-皮层环路之间存在联系。从电生理角度,为PF成为新的PD治疗靶位点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