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见之明偏差是指在事后看待事件结果时,会觉得事件结果比事前预测时更不可避免、更容易预见的倾向。在后见之明偏差研究领域,后见之明偏差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困扰研究者的重要科学问题。虽然研究者提出了认知模型、元认知模型和动机模型,分别从信息加工、元认知体验和动机等机制的角度来对后见之明偏差的成因进行解释,但每一种模型都只能解释后见之明偏差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表现,无法涵盖后见之明偏差形成机制的各个层面。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注重各种理论的整合,但理论整合仍存在局限,有待继续改进。本文分析了各种理论整合的主要观点和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见之明偏差的“惊奇感转化模型”,该模型以回溯判断过程中的惊奇感转化为核心,较完整地涵盖了后见之明偏差形成过程中认知、元认知和动机因素的作用,并且重新建构了后见之明偏差几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目前为止一个比较综合和完整的理论模型。本文针对这个模型的四个关键问题提出了五个研究假设。本文通过6个实验对这五个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一通过2个实验在初步验证后见之明偏差现象的基础上检验了后见之明偏差的三种成分——结果判断扭曲、可预见性印象扭曲和必然性印象扭曲的关系;研究二通过2个实验检验了后见之明偏差形成过程中初始惊奇感与合理化推理的关系;研究三通过1个实验检验了惊奇感的归因偏向如何影响后见之明偏差的形成;研究四通过1个实验检验了事件的自我关联程度与后见之明偏差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1)后见之明偏差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可预见性印象扭曲的程度与结果判断扭曲的程度成正相关,但它们的共变关系受到结果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大小的调节;而必然性印象则相对独立地受合理化推理成功程度的影响,合理化推理成功程度与必然性印象扭曲成正相关。(2)初始惊奇感与后见之明偏差的结果判断扭曲大小成负相关,合理化推理的成功程度与后见之明偏差的结果判断扭曲大小成正相关;而且初始惊奇感与合理化推理对后见之明偏差的结果判断扭曲的影响相互独立。(3)合理化推理的成功程度不会影响人们在合理化推理结束之后对初始惊奇感的估计,但合理化推理的成功程度与惊奇感偶然性归因程度成正相关,而惊奇感偶然性归因程度与后见之明偏差的结果判断扭曲的程度也成正相关。(4)原因的可控性是区别自我关联事件中后见之明偏差表现的关键。如果不可控原因导致了自我关联事件的消极结果,那么后见之明偏差的结果判断扭曲比相同条件下非自我关联事件的结果判断扭曲更大,表现为回溯性悲观;如果可控原因导致了自我关联事件的消极结果,那么后见之明偏差的结果判断扭曲比相同条件下非自我关联事件的结果判断扭曲更小,表现为防御性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