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考察了“桂”在唐诗中的运用情况。据《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年版)不完全统计,“桂”在唐诗中共出现约1500次,约涉及1350首诗歌。在这1350首诗中,“桂”组成意象的频率较高,这一现象引人注目。为什么唐人在诗作中如此大量地使用了“桂”,这也是非常值得思考与研究的。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植物意象角度出发,主要探究咏物诗中的“桂”。分别从“桂”的分解、分类、组合三方面进行研究。“桂”是个整体、集合概念,第一节把“桂”具体划分为桂树、桂枝、桂叶、桂花、桂子、桂露、桂丛七个分支意象,分别进行探究。第二节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把唐诗中“桂”划分为五类。每一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及文化意蕴。第三节从意象搭配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将桂意象与兰意象、松意象进行组合形成象征意味浓厚的意象群,通过类比探究唐人眼中“桂”独具的文化意蕴。第二章专门分析与月亮相关的“桂”文化。“桂”和月亮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有关月亮和“桂”的神话、传说、典故层出不穷,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蟾宫折桂”的佳话一直被流传至今,饱含着历代文人的深厚情感及文化底蕴。甚至在一类诗歌中,“月桂”、“桂轮”、“桂魄”、“桂华”和“桂影”可直接指代月亮,相互替换。这一类诗歌数量并不在少数,值得引起关注和研究。与月亮相关的“桂”寄托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这也正是唐代诗人为何好在与月亮相关的诗歌中用“桂”的原因。第三章介绍了唐诗中与“桂”相关的地名及山水名。第一节从唐诗中表明地域性质的题目和诗句考察唐代广西桂林地区的生活、生产情况,以及唐代诗人在此的活动轨迹、心态。“桂”寄托了诗人们对桂林的深厚情感,尤其对于桂林本土诗人而言,如“二曹”之一的曹邺。“桂林”“桂阳”等不再是单纯的地名,而是凝聚了诗人丰富情感的诗歌意象。第二节主要分析了唐诗中描绘桂林地区美景的诗句,涉及到“桂山”“桂水”“桂岭”“桂江”,由此可看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从唐时就已得到认可。第四章分析了唐诗中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桂”文化。随着“桂”的普遍种,“桂”被广泛用于唐人生活的各个角落,精神文化建立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因此唐诗中“桂”数量激增,内涵加深。第一节分析了与饮食、养生有关的“桂”文化,具体从宴饮、中药、调料、燃料、妆容几个方面叙述,着重分析了宴饮诗与送别诗中的“桂酒”意象。第二节分析了与交通、建筑有关的“桂”文化。由于桂木木材坚硬而耐久,耐水湿,可供建筑、造船、桥梁、车辆及家具等用,因此在唐诗中出现了一系列如“桂辑”“桂舟”和“桂殿”“桂宫”“桂苑”“桂堂”“桂馆”“桂柱”诗歌意象,具有运用范围广、数量多的特点。第三节分析了与祭祀及其它有关的“桂”文化。第五章根据不同精神蕴含将“桂”划分为四类。这四大典型象征意义分别与科举功名、求仙访道、爱情、友情诗歌主题有关。第一节分析了与科举功名有关的“桂”文化,此类诗歌数量较多,因此只重点分析了“攀折桂”和“东堂桂”意象。道家及佛家认为食用“桂”可长生不老、成仙,加上“桂”不与世俗争春等高洁品性,被道家、佛家所青睐。因此“桂”经常出现在游仙诗和相关诗歌中。第二节就分析了与求仙访道有关的“桂”文化。在我国古代,“桂花”被称为“花中月老”,是爱情的象征,定情的信物。第三节分析了唐诗中与爱情有关的“桂”文化,共涉及二十五首唐诗。与友情相关的含“桂”的诗歌数量亦较多,常出现在送别诗、边塞诗、唱和诗及书信体的诗歌中。第四节则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与友情相关的含“桂”的诗歌进行分析探究。这四节从“桂”文化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蕴含特点、象征意味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较全面地概括了“桂”在唐人眼中的象征意味。不同诗人笔下“桂”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及内涵,本文选取代表诗人的典型诗歌中的“桂”进行分析更具说服力。通过列数据、表格,较准确、真实反映“桂”在唐诗中的运用状况,透过唐人的创作心态及作品观照唐人眼中的“桂”所具有的深厚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