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探讨慢性心衰的中医四诊信息以及发病诱因、发病规律、证型证素的分布特点和中药的用药特征,分析心力衰竭患者的四诊信息与主要相关病理因素的关系,以更好的了解慢性心衰的发病过程。用临床实际治疗结果进一步检验理论与临床转化程度,及时对临床作出反馈,以更好的指导临床,为进一步的预防、辨证规范化、治疗用药找到新的启发。材料与方法:采用统计软件epidate制定患者信息采集表,并进行双录入对照方法进行录入,对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案室2010年1月份至2011年12月份以心力衰竭为第一诊断住院患者的完整病例,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提取患者的四诊信息,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并结合专业知识对公因子命名和解释。采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保留出现率大于10%的四诊信息,并累计贡献率达到70%。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公因子的提取,分析患者入院时临床发病特点、中医证候要素、临床辨证分型的分布特点,心功能分级与各证候要素的关系及首剂中药方药用药频率的统计。结果:1.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18公因子所支配的慢性心衰的主要病理因素有气虚、血瘀、痰浊、水饮、阴虚、阳虚,其中气虚因素最为明显,其频数为51.6%,且气虚常与血瘀、水停并现。2.心功能分级中Ⅱ、Ⅲ、Ⅳ级的中医证要素主要是气虚、血瘀、水停,心功能Ⅱ、Ⅲ级还常见血瘀与痰浊相兼为病;心功能Ⅳ级多进展为阳虚、阴虚与痰浊夹杂为病。3.中药的使用频率依次是茯苓、黄芪、当归、丹参、白术、川芎、桂枝、益母草、泽泻、薤白、人参等,中药治疗以益气、活血、利水、温阳、化痰为主。在统计分析得出18个公因子,通过分析总结可得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瘀、肝、心、脾、肾等病理因素。结论:1.在慢性心衰诱因分布中以肺内感染为主。发病节气的分布以小寒为主,其次是谷雨、立春、小暑、霜降等。在对心衰患者病因学信息统计后得出高血压,心肌炎,肾衰竭等原发病与心力衰竭的继发相关性高。2.心衰Ⅱ、Ⅲ级的常见证候是气虚、血瘀、水停,在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还兼夹阳虚、阴虚、痰浊。18个公因子支持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瘀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因素。慢性心衰进程中气虚,痰浊、血瘀相当于人体在未病、既病、传变过程中的三个状态。三者进展的速度与患者是否及时得到干预治疗有关。3.中药的统计分析得出,活血化瘀利水的中药应用最多,常依据患者心衰分级进行益气、温阳、利水、化痰药的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