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寄主杂、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危害严重,由于其特殊的取食方式,对其危害的检测难度很大,而开发出蚜虫的人工饲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且便于研究蚜虫的营养生理、筛选杀虫活性物质以及评价毒性物质对蚜虫的影响;以往直接利用人工饲料饲养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往往导致草蛉发育历期延长、存活率、羽化率和繁殖率降低,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本文对桃蚜的人工饲料进行了优化,筛选出了桃蚜较适合的饲料pH值;继而利用此饲料配方饲养的桃蚜饲喂中华通草蛉,通过观察和记录中华通草蛉的生长发育、营养物质含量和消化酶活性,来评价其对于中华通草蛉的适合性,进一步测定了利用饲料饲养的桃蚜繁育的中华通草蛉控制桃蚜的能力以及草蛉3龄幼虫之间的干扰作用,为今后利用此方法繁育中华通草蛉来控制桃蚜危害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不同pH值的人工饲料饲喂桃蚜,饲料pH值为7.0处理的桃蚜存活率、单雌产蚜量和内禀增长率均为最高,第10d的存活率仍高达94.2%,单雌产蚜量和内禀增长率分别为:36.62头和0.159;饲料pH值为7.0和7.2两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变化幅度较小,与天然寄主较接近。综合存活率、繁殖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认为扩繁桃蚜较适合的人工饲料pH值为7.0。2.利用人工饲料饲养的桃蚜扩繁中华通草蛉,连续饲养3代,未发现有种群退化现象出现。人工饲料饲养的桃蚜饲育的中华通草蛉的幼虫总历期、幼虫存活率、羽化率、蛹历期、产卵前期和成虫寿命与2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成虫产卵量除了第3代为402.65粒,与对照油菜饲养的桃蚜处理的中华通草蛉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各个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蛹重显著轻于2对照处理;人工饲料饲养的桃蚜处理的中华通草蛉3龄幼虫的总糖含量为15.73mg/g,显著高于桃蚜饲养的中华通草蛉;蛋白含量为82.18 mg/g,显著的低于2对照处理;脂肪含量为20.14μL/g,与桃蚜处理的中华通草蛉相当。虽然利用人工饲料饲养的桃蚜扩繁中华通草蛉,对中华通草蛉的生长繁殖有所影响,但此方法扩繁中华通草蛉是可行的。3.人工饲料饲养的桃蚜处理的中华通草蛉幼虫对桃蚜的捕食量随桃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到一定限度,逐渐趋于稳定,呈负加速曲线增长,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功能反应公式,相关系数均达到99%以上,通过卡方检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人工饲料饲养的桃蚜处理的中华通草蛉3龄幼虫的瞬间攻击率a′为0.5870、控制能力(a′/Th)为494.1、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841.8头,均为不同处理中最高的。说明人工饲料饲养的桃蚜处理的中华通草蛉对桃蚜有很好的控制作用。4.随着天敌昆虫数量的增加,人工饲料饲养的桃蚜处理的中华通草蛉的寻找效应E逐渐降低、干扰效应逐渐增大,寻找效应从1头时的0.35,下降到5头时的0.16;干扰系数为0.49,为三处理中最高;在5头中华通草蛉存在的情况下,人工饲料饲养的桃蚜的处理的中华通草蛉种内竞争强度最大,竞争强度I已达到0.54。说明人工饲料饲养的桃蚜处理的中华通草蛉3龄幼虫的干扰作用和种内竞争较为激烈,用于控制害虫时应当考虑好释放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