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中日益兴起的质的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性抽样选择了上海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学校的两位“外引教师”,一位是嘉定区某镇中学的英语老师,31岁,一位是浦东新区一所市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35岁。这里的“外引教师”特指在来沪之前有过工作经验并且已经取得一定职称的优秀中小学教师。研究搜集资料的时间从2005年5月至2006年1月,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是现场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 本研究在描述两位教师个人发展史的基础上,主要呈现了“外引教师”来沪之后所发生的“文化休克”现象,他们对自身来沪几年来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一位是02年9月份正式开始来沪工作,来沪动机是随夫工作。她在原单位非常出色,来沪之后尽管工作非常努力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至今仍然处于“恢复调整”阶段;一位是01年9月份正式开始工作,来沪动因是自身与家人的发展,因教学成绩显著于05年7月份被任命为所在学校的教务处主任,己适应了上海的教育教学环境。 本研究最后讨论与分析了“外引教师”专业适应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特点:第一、“外引教师”在“外引前”的专业发展状况基本上符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即对应于四个阶段:“任教前关注”阶段到“生存关注”阶段(入职初期)再到“任务关注”阶段(稳定期),最后发展到“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实验和歧变期)。第二、“外引教师”在“外引后”的专业发展呈现出一个特殊现象——“文化休克”,也称“高山反应”,具体而言又分为四个时期:“蜜月”期、“沮丧”期、 “恢复调整”期和“适应”期。但是两位老师都没有经历“蜜月”期而直接进入“沮丧”期,一位还处于“恢复调整”期,一位己处于“适应”期。第三、“外引教师”能否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进行良好、有效的专业适应与发展受制于来沪动机、学校文化、社区文化以及个人性格特点等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校文化。第四、“外引教师”良好的专业适应与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制定者、学校领导、家长、学生和同事的关心、鼓励与支持,更需要自身努力克服一些不利因素积极适应所在城市的教育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