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侵染特性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jt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枇杷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常绿果树,因其果实酸甜爽口、营养价值高,果实和叶片均具有药用价值而备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枇杷产业区域规模日益明显,病虫害问题也凸显出来,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大障碍。在2016~2019年,课题组前期对全国多个产区开展了田间病害调查,其中由根腐病造成的“死棵”现象引起了关注。该病害在各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福建和浙江产区尤甚,重病地块病株率在25%以上。该病害症状包括地上部分叶片发黄萎蔫,地下部分主根腐烂,侧根开裂断损,最终导致落叶和死亡。由于根腐病是土传病害,待植株显症后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目前种植抗病品种和轮作是大田作物最有效又环保的防控措施,但针对轮作操作困难的多年生果树,明确其病原菌种类及其侵染特性是抗根腐病育种的首要任务。鉴于此,本研究以枇杷根腐病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分离鉴定法(形态学、多基因联合、致病性分析),明确枇杷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并分析其生长特性;利用PEG介导法建立枇杷根腐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并筛选与野生型致病性一致、稳定表达的GFP标记菌株,对其在枇杷植株体内进行定殖示踪;通过设计枇杷根腐病菌的荧光定量特异性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枇杷根腐病菌的定殖量检测体系;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枇杷根腐菌侵染后枇杷内源激素的变化,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激素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利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浙江、福建和重庆产区的18份病根样品(共90个组织块)进行分离,从中共获得82个单孢菌株;基于ITS序列初步分析发现其隶属于镰孢属(Fusarium sp.)和木霉属(Trichoderma sp.),分离频率分别为89.02%和10.98%,镰孢属为优势菌属;依据柯赫氏法则,进一步从优势菌属中鉴定到2个种,即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并对其代表菌株Root1和Root2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构建和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在PDA上培养7d时Root1菌落正面菌丝呈白色绒毛状,背面产生粉色或紫粉色色素,大分生孢子镰刀形,两头稍尖,具有3~7隔,小分生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在感病叶片上观察到簇状、透明的分生孢子座;Root2菌落正面菌丝呈白色棉絮状,背面白色至淡黄色;大分生孢子镰刀型,稍弯曲,多为1~5隔,小分生孢子椭圆形或肾形,菌丝基部具长圆柱形单瓶梗;基于ITS,EF1-α和RPB2三个基因联合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Root1与本研究中的分离菌株Root3、Root6和F.oxysporum模式菌株NRRL25387聚在一起,Root2与来源于不同数据库的4个F.solani的参考菌株聚在同一分支中,outgroup均独立在外,形成单独分支。此外,进化树各分支节点贝叶斯后验概率和置信度大多高于80%,能够准确反映各菌株的亲缘关系;利用离体刺伤接种叶片和活体伤根接种幼苗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枇杷叶片、幼苗在接种Root1、Root2后均可发病,病症表现与其田间症状基本一致,对发病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分离获得病原菌与接种病原菌一致,表明F.oxysporum和F.solani为枇杷根腐病致病菌;进一步测定代表菌株生物学特性发现,F.oxysporum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F.solani最适生长温度为30℃;两者在p H为5~10范围内均能生长;F.oxysporum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硝酸钾,F.solani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2.利用PEG介导法建立枇杷根腐病原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成功将GFP导入尖镰孢菌Root1和腐皮镰孢菌Root2菌株中。通过测定转化子的荧光强度、潮霉素抗性,并对转化子中插入的hph和gfp基因进行PCR验证,比较野生型菌株和转化子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和致病性差异,筛选出荧光强度较高,性状稳定,生长速率、致病性和菌落形态与野生型菌株一致的F.oxysporum和F.solani转化子用于后续侵染过程实时观察试验。3.利用荧光显微镜跟踪观察GFP标记菌株在枇杷植株内的侵染途径,观察发现侵染1~2天后(days post-inoculation,dpi),分生孢子萌发后从植株的根系侵入,沿着根中柱细胞间隙进行扩展生长;3~4 dpi时,菌丝体已到达植株的根系及茎基部维管束组织,F.oxysporum侵染的主要部位在茎木质部,侵染规律是菌丝由木质部向内外扩张,从而蔓延至整个茎,而F.solani在茎中主要侵染两个部位,茎表皮和木质部;5~7 dpi时,植株茎基部的菌丝量增多,叶片主叶脉中发现菌丝生长的痕迹,在叶片中的侵染规律均为沿着主叶脉向侧叶脉扩展生长,由叶脉向整个叶片扩散,最终侵染整个植株。4.根据6个基因(18S r DNA、EF1-α、β-tublin、ITS、RPB2、CAL)分别对F.oxysporum和F.solani共设计14、15对荧光定量引物。根据F.oxysporum钙调蛋白基因(CAL)获得1对荧光定量特异性引物,引物序列为R1-F:CTTAAATCGAAAACATGAGCTAAACGC,R1-R:ACTGACCGTCCTCTA ATCGTCTTGG,其特异性扩增产物大小为148bp,引物特异性良好,较常规PCR灵敏度高100倍。以导入目的片段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初步探索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的最佳体系,绘制了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1.1396x+63.912,相关系R~2为0.98,线性关系良好,将待测样品的Ct值代入回归方程中可求出拷贝数值;利用浸菌液法接种健康枇杷植株,检测其在枇杷不同组织中的定殖情况,结果显示在7 dpi枇杷根部尖镰孢菌含量大幅度增加,病原菌含量随着时间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5.以尖镰孢菌Root1和腐皮镰孢菌Root2侵染枇杷根部,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侵染前、后四大类植物激素水杨酸(SA)、茉莉酸(JA)、脱落酸(ABA)、赤霉素(GA)中14种激素的含量变化及其合成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侵染后SAG、JA-ILE含量较侵染前差异极显著(p<0.05),JA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1),其余激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枇杷镰孢根腐菌侵染后SAG呈上调趋势,而JA-ILE和JA呈下调趋势,q PCR结果表明,上述激素的合成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激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也与其密切相关。可见,镰孢菌的侵染主要诱导SA信号途径的系统防御反应,抑制JA信号途径的防御反应,推测镰孢菌诱导增强枇杷抗性的机制可能以SA介导的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途径为主。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和对自然生态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全球和世界各国自然保护战略的核心,建设自然保护地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然而,我国过去受自然保护地分类标准不明确、自然地理特征与报批管理体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存在保护地体系类型繁多,保护地空间重叠、内嵌与
学位
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共生活的容器,承载了市民最常使用的休闲娱乐、文化演艺、运动康体、防灾避难等功能,对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及城市活力表征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中心区建设已经进入更新改造,存量盘活的规划设计阶段,这一时期要求更集约化的空间利用与更精细化的空间设计。通过基础调研发现重庆市主城区社区公园存在功能单一,活力不足的现象。本文总结既有研究,藉由近年来重庆市主城区用地盘活的社区公园建设实践,分析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居民对体育运动、休闲锻炼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全民健身形成热潮。在此背景下,作为居民发生体育活动的空间载体,我国体育设施却数量不足、供给体系存在缺陷,特别是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面临着建设所需的土地资源供给主体不明确、营建相关设计规范缺乏的困境。这样的现状不利于居民身边15分钟健身圈的构建,也不利于全民健身战略的实现。为了尝试解决社区体育
学位
本文以山地城市重庆的御临河河岸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自然植被修复工程”治理后的河岸带,以及未经治理的河岸带进行景观格局、植被组成等的对比分析;再基于近自然治理理念,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修复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分析。总结对比和评价的结果,探究近自然植被修复措施的优劣,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山地城市河岸带的生态修复建设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经近自然植被修复治理后的御临河河
学位
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是重要的蔷薇科水果。其果实皮薄肉实,果味鲜美,营养丰富,是夏秋季重要的应季水果。蔗糖和葡萄糖是桃果实中的主要的可溶性糖。SWEET(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s)蛋白作为近年来鉴定的一类新型糖转运蛋白,可以选择地将单糖或者二糖通过质膜或者细胞内膜进行转运,在植物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
学位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为蔷薇科(Rosaceae)枇杷属(Eribotrya)亚热带常绿果树,种类繁多,约有32个种(变种),但是只有一个栽培种。其遗传基础狭窄,抗性差、种子多可食率低、光合效率低等性状长期无法改良。此外,枇杷树初冬开花,初夏成熟,花果极易受低温伤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培育抗寒、无核、高光效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
报纸
柠檬(Citrus limon(L.)Burm.f.)是芸香科柑橘属重要的果树作物。柠檬果实中含有丰富的代谢物质如维生素、有机酸、氨基酸、酚类、萜类等,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衰老等作用,使柠檬果实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研究不同采收期柠檬果实品质和次生物质组成和含量的差异及套袋对其影响,为柠檬品质的提升、植物化学成分的开发和套袋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以尤力克柠檬和北京柠檬为材料,
学位
B-box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幼苗光形态发生、避荫、开花的光周期调节以及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然而目前,缺乏关于桃B-box(BBX)基因的有关信息,关于BBX对光响应已经有较多报道,但还未见BBX对低温响应的相关研究。在本研究中,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了桃B-box基因家族的22个成员,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进化、结构域分析和顺式元件预测等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家族在
学位
ABC转运蛋白是普遍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跨膜转运蛋白,现已证明参与植物激素、脂类、重金属及其轭合物和次生代谢物等多种物质的转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TK)参与调控果实的生长发育,其在植物体内的转运也受ABC转运蛋白介导,但具体转运机制尚不清楚。ABC转运蛋白全基因组鉴定已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番茄(Solan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