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众对待残疾人的消极态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一“无形的障碍”对残疾人的生活、教育、就业机会和社区融合有着极大的影响,一直都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特殊教育学以及医学康复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残疾人态度理论、残疾人态度测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借助内隐态度测量标准范式测量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借助SADP,IDP量表测量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外显态度,并进一步探讨了大学生对残疾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关系,试图对影响残疾人态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残疾人态度理论与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作为本研究的理论背景,其中包括:态度的界定,态度的结构和态度的测量技术;对“残疾人”进行概念界定并综合国内外的残疾人态度研究现状,分析总结残疾人态度研究方法,影响残疾人态度的因素。第二部分,在分析研究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研究的整体构想和设计;第三部分,开展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的内隐联想实验,对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验,获得大学生对残疾人内隐态度实际情况;采用残疾人态度量表(SADP)和与残疾人互动量表(IDP)考察当前大学生对残疾人外显态度的状况;第四部分,对大学生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研究结果及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关系、影响因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第五部分,将数据统计结果在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对残疾人内隐与外显态度现状,内隐与外显态度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展开讨论;第六部分,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大学生在内隐上对残疾人的态度是消极的,而在外显态度上,不同的自陈量表的结果不尽一致:在态度整体上对残疾人倾向于接受,因而大学生在SADP中表现出比较积极接受的态度,在态度情感成分上存在排斥致使大学生在IDP中表现为对与残疾人接触和互动有高度的不适感;2.大学生对残疾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存在低相关,即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在内在心理结构上是不同的,支持了内隐-外显态度分离论的假设;3.大学生对残疾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在专业上,IDP外显量表显示,理科大学生对残疾人的态度好于文科大学生;在外显量表SADP中,大一学生比大三大四学生态度积极。4.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外显态度存在社会期待效应,而内隐态度不存在社会期待效应。大学生对残疾人缺乏基本了解,无论是否选修特殊教育课程、与残疾人接触深度、接触频率和是否与残疾人共同参与过活动等因素对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影响作用均不显著。5.大学生对身体残疾者(感官和肢体残疾,如视力残疾者)的态度好于没有明显体貌特征的残疾人(如精神分裂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