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是一种低剂量率、持续性的电离辐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及其它实体肿瘤,能够达到满意的长期局部控制率。但是125I粒子植入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放射性损伤尚没有确定的资料。本研究通过将不同剂量的125I粒子植入家兔气管、食管、动脉旁,观察不同放射剂量、不同时间点组织的病理变化,评价125I粒子植入对家兔上述组织器官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普通级雄性家兔120只,兔龄为6月左右,购自郑州大学医学院动物学部。根据试验设计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组(12只)、气管组(36只)、食管组(36只)、动脉组(36只);各实验组再分为0.5mCi组、0.8mCi组、1.5mCi组3个亚组,每组按7天、14天、30天、60天4个时间点取材。观察植入前后动物一般情况的变化,按术前及上述4个时间点抽取外周血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变化,取材后气管、食管、动脉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进行HE染色,切片由两名病理学医师(根据双盲的原则)在光镜下观察,并对损伤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根据孙坚等对103Pd支架持续对胆管壁的放射性损伤分级方法改进);常规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组织Bax蛋白的表达,检测方法为阳性压积分光密度定量分析。所有数值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s),经Levene分析法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方差分析(SNK-q)检验,经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完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植入粒子后各组动物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饮食均正常,未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现象,饲养至取材期,体重均有增加,血细胞维持在较稳定水平,未出现大的波动(P>0.05)。2.常规病理切片观察:两名病理学医师在光镜下观察病理切片,并对损伤程度计分。实验组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与粒子放射剂量有关,随放射剂量增加损伤程度加重(P<0.05),实验组损伤为可逆性,在60天时均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的修复亦与粒子的放射剂量有关,1.5mCi组恢复慢于0.8mCi组和0.5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程度具有组织差异性,食管>气管>动脉。3.Bax蛋白表达情况:正常组织Bax蛋白表达为阴性,实验组于术后7天Bax蛋白在各组织中表达升高(P<0.05),至14天时表达达高峰(P<0.01),持续至30天,随后逐渐降低,此时组织也进入恢复阶段。到60天时实验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织结构基本接近正常。同时,结果显示1.5mCi组在60天前各时间点Bax表达均高于0.5mCi组和0.8mci组,统计学处理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发现,组织损伤主要出现在粘膜上皮层,结缔组织、肌层仅有少量损伤细胞出现。结论:1放射性125I粒子对正常气管、食管、动脉组织有一定的损伤,且与粒子的放射剂量有关,但该损伤为可逆性,在一定放射剂量范围内正常组织可自行修复。2正常组织对γ射线的耐受是有一定阈值的,0.8mCi以下放射剂量应用是安全的,1.5mCi的放射剂量长期应用可能会诱发细胞凋亡的增加,造成细胞不可逆性损伤。3不同组织对125I粒子的耐受程度为:动脉>气管>食管;肌层组织>结缔组织>粘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