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伴有下颌偏斜的骨性Ⅲ类患者的CBCT图像进行研究,对其偏斜侧和偏斜对侧的下前牙区形态进行研究比较,了解该类患者的偏斜侧和偏斜对侧的牙槽骨及牙齿形态是否存在不对称性差异,以期对临床正畸治疗有所帮助。方法:本实验收集2013~2015年间到厦门市口腔医院就诊并伴有或不伴有下颌偏斜的骨性Ⅲ类患者各15例,偏斜组作为实验组(男8例,女7例,年龄范围17~36岁,下颌平均偏斜量5.02±0.81mm),不伴有下颌偏斜的骨性Ⅲ类作为对照组(男6例,女9例,年龄范围18~31岁,下颌平均偏斜量0.91±0.54mm)。将收集的CBCT影像资料转换成DICOM数据后,导入Dolphin Imaging 11.5软件中,截取出经过测量牙牙长轴的正中矢状面,运用Dolphin软件测量唇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牙槽骨厚度及面积、牙齿冠长、根长、冠根角。应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组偏斜侧和偏斜对侧的各测量项目差值(对照组为左侧与右侧的差值)进行正态性检验,若差值符合正态分布,则对偏斜侧和偏斜对侧(对照组为左侧与右侧)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若该差值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选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组偏斜侧的下颌中切牙舌侧牙槽嵴顶的骨厚度小于偏斜对侧(P<0.05)。(2)实验组偏斜侧的下颌中切牙和尖牙的冠根角均小于偏斜对侧(P<0.05)。(3)实验组偏斜侧的下颌侧切牙和尖牙的冠长均大于偏斜对侧(P<0.05)。(4)实验组偏斜侧的下颌侧切牙唇侧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大于偏斜对侧(P<0.05)。(5)实验组偏斜侧的下颌侧切牙唇侧根尖部牙槽骨厚度、唇侧根下部牙槽骨面积和唇侧牙槽骨总面积均小于偏斜对侧(P<0.01)。(6)对照组左侧和右侧的所有测量项目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伴有下颌偏斜的骨性Ⅲ类患者偏斜侧和偏斜对侧的下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存在不对称差异。正畸移动下前牙时,应注意到双侧牙槽骨形态的差异。(2)伴有下颌偏斜的骨性Ⅲ类患者偏斜对侧的下颌侧切牙和尖牙磨耗比偏斜侧明显。在正畸治疗中,应建立平衡的咬合关系,避免偏斜对侧的下颌侧切牙和尖牙磨耗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