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肝硬化形态学改变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临床前代偿期、临床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和不同形态学改变(再生结节不明显、小结节、大小结节、大结节)的肝硬化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方法及诊断性试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分为肝硬化组68例(临床前代偿期组27例、临床前代偿组28例、失代偿期组13例)及非肝硬化组83(非肝病对照组60例、慢性肝炎组23例)。根据中医证型提取出7个中医证候要素:“郁”、“湿”、“热”、“脾虚”、“阴虚”、“阳虚”。形态学的资料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专人用专门的数码器材采集,观察结果以图片形式保存。将资料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分析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结果:⑴酒精性肝硬化形态学改变为小结节和大小结节;乙型肝炎性肝硬化在各种形态学改变中均有分布;丙型肝炎性肝硬化为大结节改变;血吸虫性肝硬化为大结节改变;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为大结节改变;布加氏综合征为大结节改变;隐源性肝硬化为大结节改变;“酒精性+乙型肝炎性”为大结节改变。⑵在非肝病组及慢性肝炎组中肝脏大体形态学无异常改变,肝脏表面光滑;临床前代偿期组的27例病例中,再生结节不明显型病例占70.37%,小结节占25.93%,大结节病例1例,占3.70%;临床代偿期组的28例病例中,肝脏形态学改变以小结节、大小结节及大结节为主,其中小结节占53.57%,大小结节占25.00%,大结节占21.43%;失代偿期组13例病例肝脏形态学改变以大小结节和大结节变化为主,其中大结节占76.92%,大小结节占23.08%。⑶肝硬化各组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临床前代偿期中证候要素所占比例按以下顺序排列:“郁”(81.5%)>“脾虚”(55.6%)>“湿”40.7%)>“热”(33.3%)>“瘀”(14.8%);临床代偿期中证候要素所占比例按以下顺序排列:“瘀”(82.1%)>“郁”(62.3%)>“湿”(46.2%)>“热”(32.1%)>“脾虚”(23.0%)>“阳虚”(7.1%);失代偿期中证候要素所占比例按以下顺序排列:“瘀”(100%)>“湿”(53.8%)>“脾虚”(46.2%)>“热”(30.8%)>“郁”(15.4%)>“阳虚”(15.4%)=“阴虚”(15.4%)。⑷肝硬化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肝硬化组中各证候要素所占比例按以下顺序排列:“郁”(62.7%)>“瘀”(57.4%)>“湿”(45.6%)>“脾虚”(41.2%)>“热”(32.4%)>“阳虚”(5.9%)>“阴虚”(3.0%);慢性肝炎组各证候要素所占比例按以下顺序排列:“湿”(60.9%)>“郁”(47.8%)=“热”(47.8%)>“脾虚”(43.5%)>“瘀”(21.8%)>“阳虚”(0)=“阴虚”(0);非肝病组各证候要素所占比例按以下顺序排列:“湿”(60.0%)>“热”(53.3%)>“郁”(41.7%)>“瘀”(40.0%)>“脾虚”(10.0%)>“阳虚”(11.7%)>“阴虚”(0)。⑸肝硬化各形态学的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再生结节不明显组各证候要素所占比例按以下顺序排列:“郁”(89.5%)>“脾虚”(52.6%)>“湿”(42.1%)>“热”(31.6%)>“瘀”(10.5%)>“阳虚”(0)=“阴虚”(0);小结节组各证候要素所占比例按以下顺序排列:“郁”(63.6%)>“脾虚”(50.0%)=“瘀”(50.0%)>“湿”(40.9%)>“热”(27.3%)>“阳虚”(9.0%)>“阴虚”(0);混合结节组各证候要素所占比例按以下顺序排列:“瘀”(100%)>“郁”(60.0%)>“湿”(50.0%)=“热”(50.0%)>“脾虚”(10.0%)=“阴虚”(10.0%)>“阳虚”(0);大结节组各证候要素所占比例按以下顺序排列:“瘀”(94.1%)>“湿”(52.9%)>“脾虚”(35.3%)>“郁”(29.4%)=“热”(29.3%)>“阳虚”(11.8%)>“阴虚”(0)。  结论:①从一般资料来看,不同病因的肝硬化形态学改变似具多样性或复杂性;形态学改变和临床分期(分组)之间具有相关性,即:临床前代偿期→临床代偿期→失代偿期,随着病情的进展,肝硬化形态学改变的特点表现为再生结节不明显→小结节→大小结节→大结节。②在肝硬化临床前代偿期,以“郁”、“脾虚”为主,且多见再生结节不明显和小结节形态学的肝硬化患者,随着肝硬化的进展到失代偿期,以“瘀”为主,多见大小结节型和大结节型的肝硬化患者,由临床前代偿期以“郁”为主→失代偿期以“瘀”为主,似乎是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规律;“瘀”可能既是肝硬化重要的促进因素,又是肝硬化进展的结果,“瘀”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主导作用;③“湿”、和“热”贯穿肝硬化始终,“湿”、“热”可能为肝硬化进展的其中一个促使因素,虚证可能是其迁延难愈的原因。④在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中医证候要素有所不同,后期在“湿”和“热”的催动下变证渐多,治疗时针对不同时期应有所侧重。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滋肾生血胶囊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外M3)化疗后造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空白组(常规化疗组)、对照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