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中医临床辨证为肝火亢盛型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观察患者服药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心率变化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以及安全性指标,为临床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提供有效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筛选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门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0例,西医诊断符合高血压病2、3级,中医诊断符合“肝火亢盛证”,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方法:对照组:予盐酸贝尼地平片2片/日(每片2mg)口服,盐酸索他洛尔片1片/日(每片80mg)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龙胆泻肝汤加减汤剂:龙胆草(酒炒)15g,黄芩(炒)15g,栀子10g,夏枯草10g,车前子10g,决明子10g,当归(酒炒)6g,生地黄(酒炒)10g,柴胡10g,炙甘草6g。日一剂,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口服100ml。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疗效观察指标:对比治疗前(0周,代表治疗前时间点)与治疗后(4周,代表治疗结束时间点)两组患者24h平均血压值、白天及夜间平均血压值、24h平均血压变异系数、白天及夜间血压变异系数、24h平均心率、白天及夜间平均心率、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1.67%,对照组为80.56%,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9)。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情况:试验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为20.28±3.36,治疗后降至7.44±3.29;对照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为20.03±2.90,治疗后降至10.08±4.77,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8)。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情况:主症改善状况:两组病例治疗后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均有改善,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头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5),两组其余主症积分改善情况相当,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次症改善状况:试验组病例治疗后各次症均有明显改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1),对照组病例治疗后除面赤无明显改善外,无统计学差异(P=0.064),其余次症均有所改善,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溲赤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1),两组其余次症积分改善情况相当,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二十四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两组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均较前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两组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血压变异系数(CV):两组治疗后24h SBP-cv、24h DBP-cv、d SBP-cv、d DBP-cv、n SBP-cv、n DBP-cv等均较前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00)。治疗后两组24h SBP-cv、24h DBP-cv、n SBP-cv、n DBP-c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 SBP-cv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57)、d DBP-cv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19)。4.心率:两组治疗后二十四小时平均心率、白天平均心率及夜间平均心率均较前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00)。治疗后两组二十四小时平均心率、夜间平均心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天平均心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16)。结论:1.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西药常规基础治疗能有效降低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常规基础治疗。2.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西药常规基础治疗可使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溲赤等症状得到进一步缓解。3.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西药常规基础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全天及夜间血压和血压变异系数,从而减小了患者的血压波动。4.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西药常规基础治疗能进一步降低患者二十四小时平均心率及夜间平均心率。5.龙胆泻肝汤加减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