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中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发展也进入现今的核心素养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详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方向时指出,应以素养的发展来引导提升教育质量,这是新时期提升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标志。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已经开始进入提升质量的新时期。新时期必须建立新的质量观,要五育并举培养个体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提升素养和能力。身体素养是体育教育的最终产物,是个体进行发展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础。身体素养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立足于人的整体,贯穿于人的一生,许多国家将身体素养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和培育目标,并应用于实践。我国现阶段由于对体育素养和身体素养的认知偏差,虽然已有研究探讨了高中生体育素养的测评及影响因素,但都是基于对体育素养的体育文化理念的基础之上的。而基于身体素养新理念的有关高中学生身体素养的测评研究较少。目的:本文运用加拿大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工具PLAY(Physical Literacy Assessment for Youth)对现阶段高中生身体素养水平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影响高中生身体素养水平的因素及相应的促进手段和方法。结果:(1)身体能力维度,三个年级男、女生的身体能力等级均处于胜任级。三个年级男、女生身体能力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且高一与高三男生之间(P=0.018<0.05)、高一与高二女生之间(P=0.014<0.05)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一与高三女生之间(P=0.000<0.01)、高二与高三女生之间(P=0.005<0.01)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年级男女生之间对比(P=0.000<0.01)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2)知识与理解维度,在环境认知能力上,三个年级男、女生得分均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同一性别三个年级之间对比以及同一年级男女生之间对比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身体素养重视程度方面,男、女生均表现为高一到高二升高,但进入高三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高一与高二女生之间(P=0.009<0.01)存在极显著性的差异。身体能力理解力方面,三个年级男女生均处于提示级,同一性别三个年级之间对比以及同一年级男女生之间对比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3)动机与信心维度,在自我效能感上,三个年级男生自我效能感得分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女生则表现为高一到高二升高,高三下降;同一性别三个年级之间对比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而高一男女生之间(P=0.003<0.01)具有极显著性差异,高三男女生(P=0.018<0.05)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生自我效能感得分均好于女生。自我状态方面,高一学生有94%的同学同意自己具有良好状态参加体育活动,有6%的学生不同意;高二有90.3%的同意,9.7%的不同意;高三的有92.6%的同意,7.4%的不同意。身体能力自信心方面,三个年级男女生均处于高级;三个年级男女生身体能力自信心均为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高一与高三男生(P=0.000<0.01)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高二与高三男生(P=0.012<0.05)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一与高三女生(P=0.000<0.01)、高二与高三女生(P=0.000<0.01)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同一年级男生身体能力自信心均高于女生,且高一男女生之间(P=0.002<0.01)、高二男女生之间(P=0.002<0.01)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4)日常行为维度,高三从事的身体活动的数量少于高一、高二年级的。在进行的日常行为项目中,参与非运动项目的人数远高于参与运动项目的。在运动项目中,跑步、羽毛球、篮球以及骑自行车为三个年级参与最多的运动项目,说明高中生参与的体育活动较为单一。结论:(1)从定量角度而言,高中段三个年级学生的身体素养个维度得分并非呈现线性的递增关系;从定性角度而言,高中生各维度的等级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而是处于相同的等级。具体表现如下:(1)在身体能力维度,从定性上来说高中生身体能力处于胜任级;从定量上来看,三个年级男、女生总的身体能力得分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2)在知识与理解维度,高中生在身体能力理解力方面处于提示级;在不同环境中对自身活动的认知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高三学生表现出对身体素养的认知以及重视程度下降。(3)在动机与信心维度,男生参与身体运动的信心随着年级升高而升高,而女生则表现出高二大于高三大于高一;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能够有良好状态参加运动;在身体能力自信心维度上,从定性上来看,三个年级男、女生均处于高级;从定量上来看各年级男生和女生均表现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4)在日常行为维度,数量上,高三较于高一高二都变少,在日常行为项目类型上,课余时间参与运动项目的人数远少于非运动项目。(2)影响高中生身体素养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社会和个人因素,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对高中生身体素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议:针对当下高中生身体素养的调研来进行分析,提出如下对策:(1)增加锻炼机会,提高学生身体活动能力,(2)多渠道传播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育知识理解,(3)提高参与身体活动动机,培养参与身体活动自信心,(4)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