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政治动员实践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教仁作为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宣传家,毕生为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奔走。在宋教仁短暂而壮烈的政治生涯里,他开展了极为丰富的政治动员实践,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意义重大。内忧外困的民族危局之中,满汉民族矛盾逐渐凸显,宋教仁的反清革命理想也日益坚定。随着宋教仁作为政治动员主体的成长和政治动员客观条件的成熟,他开始为反清革命开展政治动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民国建立,反清革命动员的社会目标和政权目标都已初步实现,宋教仁的政治动员进入政党内阁建设时期,动员的目标、内容和手段都随之发生变化。
  1904年到1911年间,宋教仁的政治动员主要服从于反清革命的目的。这一时期的政治动员面临着多线任务,首先要建立、健全革命动员组织;其次要进行纵向的政治动员,统率民间分散、孤立的革命力量,使之明确革命对象和革命路线;最后,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革命氛围。面对横向和纵向的政治动员任务,宋教仁创办科学补习所,参与同盟会、同盟会辽东支部和中部总会的组建,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主笔《民报》和《民立报》,为反清革命做了一系列的组织动员和传媒动员,揭露了清政府苟延其专制统治的阴谋,使越来越多的人团结到反清革命的旗帜之下,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从民国建立到“宋案”发生之前,宋教仁的政治动员目的主要是民国建设。面对同盟会这一政治动员主体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的下降,面对新时期的国家建设任务,宋教仁继续通过组织动员和传媒动员等手段高唱政党内阁和民主宪政。他牵头改组国民党;担任《民立报》主笔;创办《亚东新报》;为国会选举一路南下演讲,为国民党声势的壮大和上台组阁做出了积极努力。虽则因“宋案”骤然发生,政党政治如昙花一现,随后中国政治发展再度驶入急剧下降的通道,但不管是宋教仁为政党内阁建设进行的政治动员,还是“宋案”本身的政治动员作用,都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宋教仁的政治动员实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政治动员主体力量不够强大;对政治动员客体没有准确的定位和辨识,未能形成持续、深入的政治动员;未能动员起中国社会最广大的农民阶层;政治动员心态过于乐观、手段激进等。结合宋教仁政治动员实践的成失,笔者对当代中国政治动员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如政治动员应该积极回应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利益诉求;政治动员主体应该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提高组织凝聚力、政策执行力和社会影响力;加强政治动员主体的经济、军事力量建设;与时俱进地采取多元化政治动员手段,提高政治动员手段与现代社会的适配程度和有效性等,以期更好地实现政治动员主体、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早日实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其他文献
语言对于一个国家的民族团结、身份认同、维护国家独立和统一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语言的建构有助于建立规范、共同的价值观,提升吸引力,并最终塑造一国的软实力。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为了构建身份认同,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提高主体民族的地位,纷纷采取一系列“去俄罗斯化”的措施,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将本国主体民族的语言放在最优先的位置,降低俄语的地位,俄语在中亚国家的“生存空间”均被挤压,对此俄罗斯采取了
学位
印度是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海洋安全事关其国家主权、经济发展等核心和重大国家利益。为此,印度从建国伊始就着手应对海洋安全问题,但是囿于印度对发展海权的有限战略认知,在六七十年代,印度在印太地区的海洋安全战略定位并不十分清晰,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战略措施和行动更是极为有限。冷战结束后,随着印度在海上安全环境塑造、海外贸易投资、海外资源开发、海上航行通道以及海上安全人员维护等方面的任务凸显,
学位
《美利坚合众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消除其中程和较短程导弹的条约》(简称《中导条约》)是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签署的军控条约,对维护美苏陆基核战略平衡与欧洲局势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2019年8月美国以俄罗斯违约、中国未加入该军控条约为由,正式宣布退出《中导条约》;不久后,俄罗斯也宣布退约,美国与俄罗斯相继退出《中导条约》背后都有着各自复杂的利益考量,就美国而言尤其如此。因此,本文借助彼得·
学位
日本利用媒体进行政治传播的历史由来已久。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政党或政治家逐渐意识到政治传播的重要性,开始积极适应媒体环境,运用多种多样的传播策略进行公共舆论的引导。“传播策略”多数表现为政治权力通过媒体获取影响力,对公共舆论采取控制与操纵的策略手法,目的在于获得民众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实现支持率的增长,取得或巩固权力地位。2001年,小泉纯一郎当选日本首相,执政期间,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传播策略
党的十八大伊始,习近平立足于我国社会处于新时代这一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时空方位,阐释了历史科学和中国共产党党建学说之间的深层次关联,不断探寻和深化“新时代要学习和研究什么样的党史国史、如何学习和研究党史国史”这一科学论述的理论智慧。本文以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建构主体,厘清这一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脉络,重点探究其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和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文章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论,
学位
在全球化浪潮跌宕的今天,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社会的多元化与民主政治的发展使政治冲突与矛盾频发。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政治妥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政治冲突的方式,在西方政治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是对妥协有着高度认同的国家,政治妥协不但成为英国解决政治冲突的主要手段,更是走出了一条温和、渐进的政治发展模式。以1688年的“光荣革命”为载体对政治妥协进行深入
学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充分利用政治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历经七十多年的洗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研究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及其治理效能的转化,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乡村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观点、目标、要求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由此,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乡村治理理论,这一理论亟待学界、理论界进行研究,研究乡村治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运用比较研究法等的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理论的形成、内容和价值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力图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理论的研究方面得出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学位
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其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治学广阔。然而钱穆一生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剧烈动荡和冲击之中,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时。中国传统思想是否全面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是否会灭亡?在政治上日寇发动侵华战争,钱穆则坚信中国不亡论,从历史中找寻国家伟大的光明前途。在文化上自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常主张全盘西化,钱穆从传统文化内在中找寻历史精神以唤醒国人的民族文化意识
学位
现代社会的治理理论已有三十余年发展历程。随着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国家治理”成为了社会科学一大热门议题。“国家治理”概念的形成,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逐渐成熟,但另一方面专注本土实践的治理中国化有可能割裂中国经验与治理理论的学术体系。因此,梳理中外文献,基于中国实践经验和他国理论探索,归纳既涵盖不同治理情境又具备理论沟通可能性的概念框架是必要的。本研究将致力于提炼关于治理的理想类型概念,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