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的政策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2430lusof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快速传播、中国社交网站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公民参与意识的不断觉醒,网络舆情在中国崛起。近年来,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网络舆情“双刃剑”的特性随之显现,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网络舆情治理力度,但随之也暴露了政府治理方式与能力的短板。全面理解当前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是科学改进和提高政府治理方式和能力的前提。  本文以中国政府20年间(1997-2016)的网络舆情治理政策为介质,在治理理论、系统理论、公共行政理论及社会网络理论的支撑下,使用文本编码、文本切词、统计分析、归纳总结、社会网络分析等多方法,围绕“对什么进行治理”——治理客体、“如何治理”——治理机制、“谁治理”治理主体这三个治理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政策研究。  针对治理客体的研究表明,相较于舆情主体与舆情平台,网络信息是网络舆情政策的治理重点,且政策对信息具有明显的“促”、“抑”辩证逻辑,但以“抑”为首。  针对治理机制的研究表明,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涉及“监测”、“研判”、“报送”、“处置”、“总结”、“工作保障”及“工作评价”七大程序。“总结”及“报送”是治理的薄弱环节;“处置”政策针对不同的舆情类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工作保障”政策强调舆情治理的组织保障、意识保障与人才保障;“监测”与“研判”政策虽然注重专职化与外部借力,但缺少统一的标准及对技术治理的引导;“工作评价”政策的逐渐增多,表征中国政府一向的“维稳”目标,从单一的线下维稳逐渐转化为线上与线下共同维稳的复合交叉维度。  针对治理主体的研究表明,国家层面的治理主体在20年间经历了许多部门调整,其主体层级结构明显,从主体政策发布数量、主体活跃持久性两个维度可以识别出四类特征类别的治理主体。地方层面的治理主体范围广泛,但各省平均治理主体数量及部门平均发布政策数量偏少,且各省的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分布特征不明显。此外,国家层面的治理主体通过政策联合发布形成了网络舆情治理的合作网络,通过合作网络可以识别出各主体的合作广度、合作强度、合作互动度及主体在合作网络中的政策地位。  以上研究,是对中国20年间网络舆情治理图景的完整呈现,可为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提供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依据。
其他文献
该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选题的分析与研究.第一章分析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基本关系,即互补协作关系、竞争关系以及相互独立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共生理论和经济学有关理
基于Cooper理论构建了平均速度20m/s的非稳态风谱及相应的侧风载荷和侧滚力矩载荷,并加载到货运动车组车体-集装器耦合模型中,分析了匀质集装器重心为其几何中心处,车体-集装
学位
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发展可以证明,风险投资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风险转移机制予以支撑.因此,中国要发展风险投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强大、健全、完善的风险转移体制.该文正是基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作者在界定民营企业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民营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民营企业市场营销的演变即口碑推销→规模推销→竞争调整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是以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合理开发能源资源,发展能源工业.电力是基础能源,开发西部电力资源、"西电东送"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统计数据显示,基础设施投资降幅明显收窄.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6.3%,降幅比1-4月份收窄5.5个百分点.rn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与传统
期刊
该文的目的是对当前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分析,找出传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不足,寻求解决对策,从而提出基于INTERNET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ICRM).文中分析了传统客户关系管理中人工
该文在大量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VE的7点假设,作为研究其质量管理的基础.将VE和传统企业的质量管理从多个角度加以比较,总结出VE质量管理的两个特点.1)VE的质量管理是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和分析 ,论述了“课本租借制”在高校图书馆实施并推广的可能性、紧迫性和重要性。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