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肝脏硬度值诊断模型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价值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pyc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基于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对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诊断模型,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3月-2020年6月于我院肝内科住院,并同时完成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清除试验与Fibro-scan检测的慢性肝病(排除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共360例,其中男性260例,女性100例,平均年龄(48.71±13.34)岁,肝癌组患者63例,非肝癌组患者29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min,ICGR15)、LSM、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根据相关检验结果,通过诊断模型对所有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肝脏储备功能评估,包括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ALBI)模型和白蛋白-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比值(Prothrombin time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to albumin ratio,PTAR)模型;对慢性患者的LSM与MELD、ALBI、PTAR评分以及ICGR15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ICGR15与MELD、ALBI及PTAR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以ICGR15检测值10%、20%和30%建立了Y1、Y2、Y3三组肝脏储备功能判别诊断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获得各组诊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比较各组诊断模型与MELD、ALBI及PTAR评分在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LSM、ICGR15以及MELD、ALBI、PTAR评分,在肝癌组与非肝癌组患者中无显著差别;(2)慢性肝病患者中,LSM与MELD、ALBI、PTAR评分及ICGR15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359、0.329、0.424、0.440(P值均<0.01),其中与ICGR15相关性最强;ICGR15与MELD评分、ALBI、PTAR、LSM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319、0.430、0.418、0.440(P值均<0.01),其中与LSM相关性最强;(3)以ICGR15≥10%定义为肝脏储备功能受损,LSM(OR=1.019,95%CI 1.003-1.035)、PTAR(OR=1.469×107,95%CI 6.446×104-3.349×108)、年龄(OR=1.042,95%CI 1.019-1.065)为其独立影响因素,构建诊断模型Y1=0.021 LSM(k Pa)+13.813 PTAR-6.984,其曲线下面积为0.827(0.777-0.877);(4)以ICGR15≥20%定义为肝脏储备功能显著受损,LSM(OR=1.019,95%CI 1.003-1.035)、PTAR(OR=1.469×107,95%CI 6.446×104-3.350×108)、年龄(OR=1.042,95%CI 1.019-1.065)为其独立影响因素,构建诊断模型Y2=0.019LSM(k Pa)+16.503 PTAR+0.41年龄(岁)-6.984,其曲线下面积为0.858(0.791-0.925);(5)以ICGR15≥30%定义为肝脏储备功能严重受损,LSM(OR=1.028,95%CI1.005-1.051)、PTAR(OR=9.009×109,95%CI 1.405×103-5.780×1012)、年龄(OR=1.08,95%CI 1.023-1.140)为独立影响因素,构建诊断模型Y3=0.027 LSM(k Pa)+0.077年龄(岁)+18.316 PTAR-16.503,其曲线下面积为0.906(0.843-0.969);(6)Y1诊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MELD、ALBI及PTAR评分(0.827VS0.725、0.776、0.780),其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准确度较高(71.85%VS76.17%、69.60%、72.47%);Y2诊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均高于MELD、ALBI及PTAR评分(0.858VS0.783、0.847、0.879),其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准确度欠佳(71.23%VS84.57%、84.64%、74.71%);Y3诊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均高于MELD、ALBI及PTAR评分(0.906VS0.709、0.706、0.771),其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准确度最高(87.52%VS84.23%、85.26%、74.46%);在Y1、Y2及Y3三组诊断模型中,Y3诊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及准确度最高。结论:基于LSM构建的诊断模型对于慢性肝病患者不同受损程度的肝脏储备功能具有较好的判别作用,在临床中有可能替代ICG清除试验进行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尤其是对识别肝脏储备功能严重受损的慢性肝病患者较优。
其他文献
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发生和发展及其舒尼替尼耐药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肾癌的舒尼替尼耐药相关的基因,研究目标基因与肾癌患者的预后关系,进一步探究目标基因对肾癌细胞侵袭能力及肾癌细胞的舒尼替尼耐药性的影响,最后分析目标基因涉及的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方法与材料:本研究收集并分析了基因表达汇编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相关,脂代谢临床指标作为贯穿于NAFLD病程中的主要监测指标,可以较明确的体现出NAFLD的疾病严重程度,本文旨在探讨脂代谢临床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细胞癌(NAFLD-HCC)发生与发展的相关性,对NAFLDHCC的提供有意义的临床标志物。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5年1月1号至2020年1月1号住院
背景和目的:高级别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一半以上。相同的病理分级的患者预后差异仍较大。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分子病理指标,进行系统性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建立分子病理风险评分模型,并结合年龄、病理分级等临床因素,构建高级别脑胶质瘤临床预后列线图,预测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等分子病理检测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颈淋巴结转移(N1b)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为N1b PT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准确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协助早期发现N1b PTC患者治疗后复发的高危人群。方法:利用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 3个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3个中文数据库,检索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清扫术后淋巴结复发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起
背景:Mc Keown食管癌根治术是目前可切除食管癌的常用的手术方式。吻合口瘘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其中管状胃的血供,是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能否生长的关键因素。手术通常使用胃代食管在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手术中关键步骤是对胃的游离并制成管状胃,不可避免的要游离结扎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左动脉。在全胃中,胃左动脉是最大的供血动脉,同时胃底的主要血供来自于胃左动脉。在管
目的可手术食管癌的根治性手术与辅助及新辅助之间的最佳搭配目前仍处研究阶段。国外更多为术前新辅助,国内更多行术后辅助。本研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比较分析术前新辅助放化疗与术后辅助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生存的影响及其毒性分析以探讨最佳治疗顺序。方法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初诊我院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根治性手术切除前后的时间分为术前新辅助放化疗(pr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确定胃腺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Duodenal stump fistula,DSF)的风险。方法收录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患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的患者的病例数据共649例,并根据纳入及排除条件,将其中610例符合要求的病例数据纳入本研究。收集
目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强异质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组织学特性和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异质性。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已经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生存获益手段。本文的目的是阐述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及临床意义,以此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免疫治疗起到相关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测定5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的免疫检查点,包括PD-
学位
背景:低剂量计算机体层摄影(low 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筛查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肺小结节被发现,肺段切除术由于其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优势被逐渐广泛应用,但由于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使得肺段切除术的可行性仍然存在争议。尤其在复杂肺段手术中争议更大。术前IQQA三维重建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目前其在复杂肺段切除术中的作用仍未得到验证。本文拟通过回顾性分
目的:外科手术是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后5年内复发率仍可高达70%-80%。肝癌手术后高复发率的原因可能与其发展过程中微血管侵犯癌栓(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形成相关。MVI被视为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根治术后序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