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各类型的文化正在相互融合。这对很多小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产生了巨大影响。鄂伦春族地处我国北疆,人口稀少。1953年到今天的5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狩猎、农耕、多种经营等生产方式变迁,随着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传统文化同样面临着消亡和快速流变的问题。这里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生存问题是头等大事,他们在与自然界的竞争中形成了适于环境的生存与信仰的文化习俗。所以生存繁衍成为其文化核心,在一切实用文化上也都注入这种精神寄托。鄂伦春的民间造型为物质形式的精神载体,可以成为我们探求其本源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调查的范围主要是大兴安岭的十八站乡、白银纳乡。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鄂伦春族的传统民间造型同其他民族的民间造型相比具有本民族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与它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密切相关。随着民族交融的加速以及对当地自然资源的持续开发,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受此影响,这里的传统造型在适应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技艺失传和传统纹样迅速更新的情况。鄂伦春族传统民间造型非常丰富。桦树皮、曲柳木、樟松等为原料可制作各类生存用具。如:桦皮船、木刀、神偶等,现已不多见。狍皮、鹿皮等兽皮可做各类传统服饰。传统服装、鞋帽的板式和纹饰幸运的依靠衣服版样传承至今。版样以民间剪纸、绘画、刺绣的形式存在,并不断随着外来图案的融入发生着变化。桦树皮、樟松树皮可以剪或刻出各种玩具造型,有人、动物和撮罗子等。这些造型体现出了先民们敏感和丰富的造型本能,现今这种玩具濒临失传。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再延续父辈的生存道路,他们正在传统与现代中徘徊。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调查,总结出鄂伦春族传统民间造型种类特征及民俗内涵;二是通过对个案调查研究,梳理出鄂伦春族传统民间造型的传承现状,并总结影响传承的不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