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不安全感是指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感知到的失去工作本身或失去工作特征的威胁的严重性。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源于在此之前的工作安全感研究。国外工作不安全感研究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针对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尝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工作不安全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考察,希望通过初步探索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生产型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内涵和结构;编制出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工作不安全感测量问卷;考察我国生产型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现状和特征;初步探索工作不安全感对我国生产型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以我国生产型企业的在职员工为研究对象,初测和正式施测共调查了芜湖、广州、成都和辽宁等13个城市的31家不同生产型企业的1427名员工,涉及医药、汽车、家电、水泥、食品、酿酒、化工等产业。首先采用文献法对现有工作不安全感界定进行分析与整合,然后对10名员工进行个别访谈,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测和正式问卷调查,采用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分析技术探索我国生产型企业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结构模型,最后,采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以及层级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技术,使用正式调查获得的数据进一步考察我国生产型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各因素对其心理健康各变量的影响机制。在本研究的条件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对10名员工的个别访谈和281名员工的预测问卷调查,再对正式调查的522名员工问卷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对624名员工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生产型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是一个二因素结构模型,即由工作本身不安全感和工作特征不安全感两个因素构成。自编的工作不安全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2)分析正式调查的1146名员工的数据发现,参加调查的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为中等偏上水平,工作本身不安全感高于工作特征不安全感;性别和婚姻状况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员工工作不安全感有增大趋势,50岁以上员工工作不安全感表现得最为显著;初中及以下学历员工的工作本身不安全感显著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员工;长期聘用的员工工作不安全感显著低于非长期聘用的员工;501—1000人企业的员工体验到最高的工作不安全感;与民营企业的员工相比,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本身不安全感显著较低。(3)工作不安全感各因素对员工心理健康各变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具体而言,在考虑控制变量的前提下,工作不安全感各因素对员工总体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其精神失调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4)工作不安全感各变量不仅对员工心理健康各变量具有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心理一致感对其心理健康各变量产生间接影响。具体而言,员工的心理一致感在工作不安全感各因素对其总体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感作用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工作不安全感各因素影响精神失调的过程中,心理一致感完全中介着工作本身不安全感对精神失调的影响,而部分中介着工作特征不安全感对精神失调的作用。(5)个体传统性在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其总体健康状况和精神失调的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即高传统性对工作不安全感的消极影响具有缓冲作用;工作支持在工作本身不安全感对总体健康症状、主观幸福感和精神失调的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以及在工作特征不安全感对主观幸福感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非工作支持在工作不安全感各因素对总体健康症状、主观幸福感和精神失调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本研究的贡献之处在于:(1)在理论上,初步界定了中国生产型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内涵,建构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生产型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二因素结构模型。(2)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多元研究方法和统计技术系统考察和分析了中国生产型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现状特征及其对心理健康各变量的影响机制,并获得比较科学可靠的结论。(3)在实践上,编制的生产型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测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