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永丰-崇仁盆地位于抚州盆地与泰和盆地的边缘地区,为形成于中生代华南地壳拉张环境下的陆相红盆,盆地内红色碎屑岩发育,沉积分异较大,不同地层单位遥感影像特征区分明显,同时也是研究红层盆地的构造演化的有利区域。 在该区域1:5万幅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工作中,笔者参与了对该盆地晚白垩世河口组、塘边组以及莲荷组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在区调工作中,利用遥感进行地质要素的识别需要选择不同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影像数据,综合考虑区调工作需要解译的地质内容,全区采用空间分辨率为15~60 m的TM/ETM+数据以及空间分辨率为2.5m的SPOT5全色波段作为遥感地质解译的基础数据源,重点地区还采用了ALOS和ASTER影像数据,用以提高高植被覆盖的重点地区的解译质量。对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波段融合、彩色合成等工作,之后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解译过程主要采用目视解译法结合追索法、类比法等方法对盆地岩性岩相以及断裂构造进行识别划分。从遥感图像上看,各组沉积岩普遍以条带状、条纹状、斑状等影像表现而断裂构造在遥感图像则上主要靠色调、岩性地层、地貌、水系等异常的影像标志来识别。根据前人研究资料和遥感解译数据,将永丰-崇仁红层盆地内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河口组、塘边组、莲荷组三个组,河口组岩性以含砾细砂岩、中细砾岩、砂质砾岩为主,遥感影像上多表现为斑块状纹形图案,较为清晰;塘边组以含砾细砂岩、砂质砾岩等地层为主,抗风化能力较弱,遥感影像上表现为水系密集,冲沟开阔,多碎斑状图案;莲荷组岩性以砾岩、砂质砾岩为主,透水性差,遥感影像上多呈暗色调较为粗糙的条块状。 在1:5万野外填图过程中通过剖面测量和路线调查,对解译结果进行验证,总结和完善了地质解译标志,并从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方面对盆地晚白垩世地层沉积相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永丰-崇仁盆地自下而上构成了一个对称的沉积旋回,即河口组洪冲积扇、塘边组辫状河、莲荷组洪冲积扇沉积。永丰-崇仁盆地整体沉积环境为冲积扇、辫状河以及滨浅湖。 根据盆地内沉积相展布,结合遥感影像特征,大致可将盆地划分出河口期、塘边期、莲荷期三个不同的演化时期,每个演化时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河口期在断陷拉张作用背景下,两侧陆地地区遭到剥蚀,盆地边缘地区发育冲积扇相以及辫状河相沉积,多发育平行层理、正粒序递变层理,到了塘边期,由于整个区域构造运动的减弱,永丰-崇仁盆地在该时期为辫状河与滨浅湖相共存并相互叠置的沉积模式,莲荷期为该盆地构造运动的活跃期,该时期控盆断裂活动频繁,在喜山运动的影响下,盆地西北侧抬升,使得盆地在该时期的沉积发育主要局限于西北侧,为冲积扇以及辫状河相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