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探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一般规律,为临床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颈部靶区的勾划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215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病例的磁共振资料,采用RTOG2006版N+为基础的影像学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以2008年12月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修订的关于T、N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来分析鼻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一般分布情况,咽后淋巴结转移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区域淋巴结转移与鼻咽部原发病灶位置、大小及远处转移的关系,以及区域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的关系。 结果:215例患者中,177例(82.3%)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其中108例(61.0%)出现咽后淋巴结转移,共计152枚咽后淋巴结,全部累及外侧组咽后淋巴结,从C1至C3水平,咽后淋巴结发生率逐渐减低。156例(88.1%)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具体淋巴结分布情况为:Ⅰa区4例;Ⅰb区10例;Ⅱa区107例;Ⅱb区148例;Ⅲ区49例;Ⅳ区31例;Ⅴ区27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咽后淋巴结转移率增高,且咽后淋巴结阳性与阴性患者比较Ⅱ、Ⅲ、Ⅳ、Ⅴ转移淋巴结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咽后转移淋巴结与颈转移淋巴结位于同侧者较多。鼻咽癌原发灶位于顶后壁者,咽后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当病灶位于顶后壁、侧壁及顶后壁与侧壁时,区域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灶位于双侧鼻咽部的患者与位于单侧鼻咽部患者比较,区域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病灶侵犯鼻腔、口咽及咽旁间隙时,鼻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增加。区域淋巴结阳性者,远处转移率高。不同T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鼻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率高,Ⅱb、咽后及Ⅱa均为转移的首站淋巴结,咽后淋巴结转移与Ⅱ、Ⅲ、Ⅳ、Ⅴ转移淋巴结关系较为密切;咽后淋巴结转移只与颈转移淋巴结大小及位置有关系,而与单双侧关系不大。当鼻咽癌原发病灶位于顶后壁、侧壁及顶后壁与侧壁时,区域淋巴结转移例数依次增高,咽后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病灶位于顶后壁者关系密切,病灶位于双侧鼻咽部时,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增高。鼻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病灶侵犯口咽、鼻腔及咽旁间隙关系较为密切。区域淋巴结阳性,远处转移率高。远处转移只与N分期存在相关性。区域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关系不大,颈淋巴结转移与咽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