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连接陆地和大洋的纽带,陆架边缘海表层海水pCO2受温度、盐度、河流输入、近岸环流、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源/汇机制尚存在争议。北黄海作为西太平洋海域典型的半封闭陆架边缘海,目前其碳循环的研究较为鲜见。因此,研究北黄海海气界面的碳通量,对于更完整、准确地探讨边缘海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2007年4~5月春季北黄海碳酸盐各参数的分布,结合水文、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表层pCO2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北黄海冬季、春季表层海水pCO2影响因素的季节演变,并估算了春季北黄海的碳通量。分析结果如下:春季北黄海的温度、盐度分布极其不均匀。西朝鲜冷水影响区域存在上下水体的混合现象;北黄海冷水团已经形成,温跃层打破了冬季水体的垂直混合,阻碍了垂直方向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DIC、ALK、pH分布极其不均匀。受渤海水入侵影响,在鲁北沿岸海域DIC和ALK与S的关系有别于其他海域。受温跃层影响,DIC、pH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pCO2测定值在335~495μatm之间,统计平均值为393μatm。pCO2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呈块状分布。源区位于西朝鲜冷水区、鲁北沿岸海域、辽南沿岸的部分海域如鸭绿江口及C701、C801站位等。而汇区则位于黄海混合水区域及辽南沿岸大部分海域。春季北黄海温度、盐度对pCO2分布的影响不显著。鸭绿江口附近及C701、C801站位,因受到陆岸污染物质输入的影响,具有高的pCO2和低的pH。除受污染的区域外,辽南沿岸大部分区域pCO2受生物活动影响显著,主要是因为此区河流输入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生物活动引起pCO2降低。黄海混合水区域虽然Chla浓度偏低,但DO饱和度较高,可能是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作用导致Chla的现存量低;剧烈的生物活动致使此区的pCO2处于欠饱和状态。山东半岛北部沿岸的泥沙沉积区常年受渤海水入侵影响,通过富含无机碳的悬浮物的沉积-再悬浮、固液平衡过程,致使此区高的DIC值维持了高的pCO2。成山角冷水区域底层海水涌升致使此区具有较高的pCO2值。辽南沿岸大部分海域冬季、春季受生物活动影响显著,均表现为大气CO2的汇区,不同之处是春季在鸭绿江口及C701、C801附近海域因受陆源污染物输入影响具有较高的pCO2值,为大气CO2的源区。调查区的东中部海域冬季、春季差异较大。冬季因受黄海暖流及水体垂直混合的影响,此海域表现为大气CO2的强源区。而春季黄海暖流已经退缩,调查区东中部演变为黄海混合水区域和西朝鲜冷水区域。在生物活动、温跃层共同作用下,黄海混合水影响区表现为大气CO2的汇区;西朝鲜冷水区域因受上下水体的混合作用影响,表现为大气CO2的源区。鲁北沿岸海域pCO2的冬春季节性变化不大,高的DIC维持了高的pCO2。本文采用Wanninkhof (1992)公式估测了春季北黄海碳通量。改进的网格法避免了因站位布设不均引起的误差,计算结果可信度更高。其估测结果表明:春季北黄海为大气CO2的弱源,碳通量为0.04 mmol·m-2·d-1,春季可向大气释放3.1×103tC。并且各区域对源/汇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