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造成生境破碎化加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日益显著。大中型哺乳动物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评价的关键类群,受到生境破碎化的影响较大。在城市山体中开展哺乳动物多样性、重要物种的活动节律和生境选择等研究有助于了解人为干扰下的哺乳动物生存状态,对哺乳动物物种及城市山体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老山山脉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属于较为典型的城市山体生境,主要包括老山林场以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本研究以老山地区为研究地,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区域内的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重点物种的活动节律和生境选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在老山地区遵循公里网格法(1 km×1 km)共布置红外相机43台,并对相机放置中心的5 m×5 m样方中的微生境因子指标进行了测量和记录,分别采集了冷季和暖季的植被类型、优势灌丛高度、优势草本高度、草本盖度、坡向、坡度、坡位、距最近水源距离、距最近路口距离和干扰指数共10个环境因子。采用广义线性负二项回归模型、分峰拟合、核密度估计方法以及Kruskal-Wallis H检验等方法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红外相机总有效工作日共5437d,拍摄照片26012张,独立有效探测次数4002次,相机相对多度指数(CRAI)71.57。共监测到哺乳动物7种,隶属4目5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为梅花鹿(Cervus nippon)(养殖逃逸);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种,分别为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和獐(Hydropotes inermis)。野猪(Sus scrofa)的相对多度指数最高,为老山地区优势种,其次为獐和貉,新增养殖逃逸物种梅花鹿三只个体的活动记录。2、哺乳动物年活动格局显示,月活动高峰为9月,季节活动高峰为秋季,两只或两只以上的动物群体出现的频率较高。秋冬季为大部分有蹄类的交配期,在此期间动物的活动强度增加。物种的空间分布显示,因旅游活动干扰、环山道路的使用和同域分布的大中型哺乳动物种间竞争等原因,老山地区西南方向水库和中部区域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动物活动强度大,景点较多的南部区域和环山道路附近动物活动强度最小。野猪的活动范围最大,广泛活动于全区;其次为獐和貉,主要分布在西南方向人为干扰较小区域;黄鼬(Mustela sibirica)的相对多度最低,多靠近村庄和环山道路附近。3、日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除野猪外,其余6种哺乳动物均呈晨昏型活动模式,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哺乳动物采取提前或推迟活动高峰、延长活动时间等方法以适应不同季节的环境变化。全年野猪活动强度高峰为冬季20:00~22:00时间段;獐全年活动高峰为春季03:00~05:00时间段;貉的夜间活动强度均高于日间,冬季18:00~20:00时间段活动强度最大。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夜行性最强,活动强度最大为夏季20:00~22:00时间段;华南兔(Lepus sinensis)活动强度最大为秋季22:00~02:00时间段。7种动物的活动节律均呈明显的夜行性,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动物之间的活动节律有差异,野猪在夜间活动的持续时间更长,白天时野猪对獐的活动高峰时间段呈回避状态。环境温度与活动强度的多峰拟合显示,老山地区哺乳动物在8~12℃和25~29℃温度区间内活动强度较大,分别对应秋冬季低温期和春夏季高温期的动物活动最适温度区间;在低于﹣6℃和高于30℃的环境温度下停止活动,表明老山地区哺乳动物对极端温度均具回避性。4、对野猪和獐的生境选择进行比较发现,两种的生境选择有部分重叠和差异,老山地区野猪为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在10种生境因子中,野猪和獐均对优势灌丛较低(<120 cm)的生境有显著偏好,选择针阔混交林和距离的水源地较远的区域活动,并且回避干扰较重的生境;但野猪和獐在坡度和坡向的利用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野猪偏好缓坡(<5°)生境,獐偏好陡坡(≥5°)生境,此外野猪对坡向表现为随机选择,獐则偏好阴坡生境。暖、冷季节影响野猪和獐的生境选择的环境因子不同。暖季节野猪对优势草本高度具正选择,对优势灌丛高度具负选择;冷季节野猪对陡坡和干扰程度高的区域具负选择。暖季节獐对阳坡和优势灌丛高的生境具有负选择;冷季节獐对植被类型为针叶林、优势草本高度<70 cm的阳坡生境呈负选择,对干扰强度大的陡坡生境呈正选择。将老山地区干扰情况量化后的分析结果表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干扰对野猪和獐的生境选择影响最大,其次为牧羊行为。综上,与1963年南京林学院调研结果相比,老山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有所变化,城市化加剧造成的生境破碎化以及人为干扰增加等原因,使名录中的一些珍稀物种如狼(Canis lupus)、大灵猫(Viverra zibetha)、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等在城市山体中消失。此外,由于红外相机拍摄的局限性,如拍摄速度较慢、夜间条件下相机像素较低、啮齿动物体积小、活动迅速等原因,导致未能对老山地区啮齿类进行有效识别。但该区域内哺乳动物的活动仍较活跃,并且作为城市山体,老山地区同域分布的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生存策略和对人为干扰的适应情况仍具研究价值。针对城市山体中的哺乳动物多样性保护,建议加强山体边缘的生态保护,如通过生态恢复、牧区管控、在特定时期控制景区人流量等措施,同时在山体中部建立核心区以减少人为干扰,在有效保护城市山体中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开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此外,在关键种群管理中,野猪的相对多度指数最高、活动范围最广、对生境的适应性最强,在制定重点物种保护计划时应充分考虑野猪的生态作用,建议加强对野猪种群的科学管控,避免野猪对其他物种的生存状态产生影响,同时减少人猪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