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距知觉指个体对某个单独事件的持续时间或两个极短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的知觉,是我们进行决策和行为的重要成分。准确地知觉时间相当重要,但我们的主观时间会受到多与时间无关的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客观时间。在时距知觉的研究中,较为一致的发现是当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例如疼痛刺激、愤怒和恐惧表情等)时会显著高估它的呈现时间。这可能是因为此时在将时间的流动速度知觉为较慢能够给予个体更充分的时间应对威胁性刺激以产生相应的适应行为,例如逃跑或者攻击。起搏器—累加器模型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个体如何处理时间信息。该理论认为大脑存在一个类似于计时器的装置。个体通过这样的计时器经由三个主要阶段处理时距信息并得到一个主观的时距表征。这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时钟、记忆和决策阶段。而且,该模型认为情绪对时距知觉的影响是通过唤醒和注意分别影响起搏器和开关产生的。疼痛表情能够作为威胁性刺激,能够传递警告信号并影响旁观者的唤醒水平和注意状态,因此,疼痛表情可能会延长旁观者的主观时距。而且,人们对同种族和不同种族他人的疼痛面孔的知觉不一样,因而它们对个体时距知觉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异。时间分段综合模型提出人类对不同时间段的表征处理具有分段性,因而不同时间段的影响因素也会存在差异。有研究发现个体对秒以上和秒以下时距范围的时距知觉存在差异。因此,疼痛表情对不同时距范围的时距知觉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有必要进行分别的探索,这有助于探究时距知觉适应客观环境的特点。因此,本研究首先探究疼痛表情对秒上和秒下的时距知觉是否能够产生影响,然后再探究疼痛表情对时距知觉的影响是否受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种族关系的调节。研究1a和1b分别采用二分法和泛化法范式,以东亚人的疼痛和中性表情作为刺激材料,选择200 ms、300 ms、400 ms、500 ms、600 ms、700 ms和800 ms作为秒下条件使用的刺激呈现时距,而秒上条件则使用1400 ms、1600 ms、1800ms、2000 ms、2200 ms、2400 ms、2600 ms作为刺激的呈现时距,以此探究疼痛表情对秒下和秒上的时距知觉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二分法任务中,疼痛表情不管是在秒上条件,还是在秒下条件都显著延长了个体的主观时距,而且疼痛表情在秒上条件引起的时距高估程度大于秒下条件;然而,在泛化法任务中,疼痛表情仅在秒上条件延长了主观时距。根据前人发现泛化法会降低唤醒对时距知觉的影响的研究以及时间分段综合模型的观点,该实验结果揭示疼痛表情影响不同时距范围的时距知觉的方式存在差异:在秒以下时距范围,疼痛表情主要通过唤醒影响时距知觉,而在秒上时距范围,则是由唤醒和注意两者的共同作用影响。研究2进一步研究疼痛面孔对时距知觉的影响是否会受到疼痛个体与观察者的种族关系的调节。实验2a和2b皆采用二分法范式,以东亚人和白种人的疼痛和中性面孔作为实验刺激,以200~800 ms作为较短时距范围,以400~1600 ms作为较长的时距范围。结果发现,同种族个体的疼痛面孔在秒上秒下都显著延长了个体的主观时距,然而不同种族他人(白种人)的疼痛面孔仅在较长时距范围影响了个体时距知觉,而在较短时距范围没有显著影响。该实验结果表明,同种族他人的疼痛面孔能更早地影响个体的时距知觉,揭示个体能自动地知觉到同种族他人的疼痛,而对不同种族他人的疼痛的知觉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的结论为:(1)疼痛表情作为威胁性刺激,能够影响个体的时距知觉,表现为延长了个体的主观视距。(2)疼痛表情主要通过唤醒来影响秒下时距范围的时距知觉,通过唤醒和注意的共同作用来影响秒上时距范围的时距知觉。(3)同种族和不同种族他人的疼痛表情都能影响被试的时距知觉,但是它们的影响存在差异:相比不同种族他人的疼痛表情,同种族他人的疼痛表情能够在更早的时间阶段地影响个体的时距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