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体之一。一直以来,创新、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在全球各国都倍受关注。然而,经济学家们大多重视创新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而较少研究创新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国外关于创新与就业关系的理论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更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针对性的启示与帮助。 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就业理论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欧洲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无就业增长”与中国近些年出现的经济增长、就业率下降的现象都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立足于经济学中基本的就业理论,借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国外学者的研究进展,对创新与就业的关系进行阐述,分析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在企业、产业层次对就业的影响。熊彼特将创新分为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一般而言,产品创新能够促进就业,过程创新中,技术创新对就业有消极的影响,而制度创新则视具体的情况来分析对就业有中性或者是促进的影响。企业层次上,不考虑企业所属的产业、其规模及其他因素,一般而言,对于引入创新的企业——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过程创新,都比不引进创新的企业更能促进就业。对于产业而言,行业间的相互联系使创新与就业的关系更加复杂。有的产业自身内部可以进行创新,且多为产品创新,就有积极的就业效果,反之,如果产业创新主要依靠外部,而且过程创新占主导地位,就会产生消极的就业效果。某行业新产品的出现可能拉长产业链条,从而促进就业。 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不同程度的创新部门对就业不同程度的影响,重点在服务业。制造业中生产率的提高与就业率的增加呈正相关。服务业中,FIRB与CSPS部门在促进就业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随后采用“逆向产品周期”理论对FIRB与CSPS部门进行原因分析。 本文最后剖析中国社会现阶段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经济增长伴随失业率增加、农村劳动人口数量庞大,大学生就业困难,并总结经验形成较为实用的政策建议,一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部门;二是企业注重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政府成为企业创新的“助产士”;三是全社会贯彻“学习战略”,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四是借鉴部分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经验,技术贸易与自主创新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