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集中讨论1958—1963年我国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投资与消费膨胀及对其调整的问题。全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其中第二至第五章为本文主体部分。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回顾前人研究成果,并就本文主要创新之处与行文框架作了交代。
第二章首先对1958年之前的工业基础与制度基础进行简要回顾。然后重点对党内形成的两种不同的经济建设思想进行评述。在经济处于短缺的背景下,本文将以周恩来,陈云同志等为代表的“综合平衡”思想概括为压缩需求以期使供求平衡,而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积极平衡”思想概括为扩大供给,试图在较高的生产水平上达到平衡。最终毛泽东同志的观点取得上风,“大跃进”运动爆发。
本文第三章主要讨论“大跃进”时期,投资与职工人数大幅膨胀的情况。本章首先回顾了1958—1960年“大跃进”的历程;接着重点对投资需求膨胀的情况进行论述,主要讨论了“投资饥渴症”与基本建设膨胀和“大跃进”时期的“小高炉”的建设情况。最后就由投资膨胀引起的消费膨胀情况进行了论述。在回顾“大跃进”期间职工人数膨胀历程之后,对职工人数影响力度,职工人数与消费关系进行了经验实证分析。
第四章集中讨论我国“大跃进”时期有效供给不足情况,并对国民经济失衡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运用人海战术与“小高炉”进行生产,虽然可以突击钢铁产量,但却不能完成生产质量的要求。而为了完成高指标,许多工厂重生产、轻修配,为日后生产下滑埋下伏笔。不仅如此,超高速的重工业生产还挤占了其他产业的生产,最终导致我国供给不足。而膨胀的需求与萎缩的供给所带来的结果是供求矛盾显著,主要体现在物资供求和市场供求的紧张。严峻的形势最终迫使我国进入调整时期。
第五章主要讨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对投资和消费需求压缩的问题。本章首先回顾了我党对国民经济调整认识的过程与部署,体现了从毛泽东的<十年总结》的讲话到西楼会议与1962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的一系列动态过程。然后就职工人数压缩进行历史回顾并就其效果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了定量分析。接着本章讨论投资需求的压缩,其中分别对基本建设的压缩和对工业生产的调整进行了讨论。最后本章对国民经济初步好转的情况进行介绍。
第六章为结束语,总结全文,归纳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