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方法论思考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WYH5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从地球上诞生以来就不断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现着自然界由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类所经历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和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获取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工业文明以前,由于人类实践能力较低,其对自然的破坏程度还不十分明显。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全球生产力空前提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然而这些都是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为代价的。人类不顾自然规律的要求,对自然资源疯狂的掠夺,极大的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尖锐。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学术界指出人类要缓解生态危机、摆脱生存危机,最根本的出路在于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从各种角度提出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然而这些理论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构建一种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方法论指导在当前社会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从方法论层面提出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具体方法,以期真正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笔者首先分析了导致人与自然不和谐关系的方法论根源,提出了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三种错误思维方法:传统的“主客二分法”、还原论的方法和线性的思维方法。分别介绍了这三种错误思维方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及演变过程,阐述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并着重分析了这三种错误方法对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消极影响。通过三种错误方法论的阐述与分析,指出人类在错误思维方法的指导下是无法正确认识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种科学方法:对象化方法、系统论的方法、非线性的方法。分别阐述了三种方法的内容及特征,分析了它们在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人与自然是双向对象化的整体,自然——人——社会是一个辩证发展的系统整体,人与自然之间是科学的非线性关系。最后,笔者提出了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方法论的现实意义。其一,从方法论的角度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其二,揭示了传统理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错误的方法论根源。指出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错误方法论基础。其三,从方法论角度分析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其四,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方法论指导作用。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必须正视人与自然关系中业已存在的尖锐矛盾,认识到在错误方法的指导下不能解决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的环境问题,只有从方法论角度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改正人类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是胎盘合体滋养层所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hCG及相关分子的含量测定可用于诊断妊娠、异位妊娠、唐氏综合征、滋养层
吸烟与健康的研究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及生存质量。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吸烟与健康的关系、提高卷烟安全性,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大了卷烟有害成分的研究投入。本研究结合目前国家烟
近年来,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其中许多矛盾产生在销售阶段。本文主要讨论了在现阶段的武汉房地产市场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进行有效地进行普通商品房的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有统计资料表明,腰痛在轻劳动者中发病率为53%,重劳动者发病率为64%;患腰痛者35%发展为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已经认识到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联合天津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科研团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气象机理和物理指标,研究强对流天气生成、发展和消散过程中在雷达探测资料中所体
整体式静液压传动(Hydrostatic transmission)装置HST,是一个集双向变量泵、定量马达、齿轮补油泵、控制阀于一体的液压传动装置,广泛应用于工程车辆和农业机械。本文研制了一
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综合性管理机构,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要正确认识新时期高校办公室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查找高校办公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以发挥其参谋
胎儿是自然人生命发育的必经阶段。他的重要性不容质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因胎儿遭受侵害所引起的诉讼案件持续增多。而目前,各国民法已开始对胎儿利益的保护给
从群体博弈和适应角度,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深入研究了PPP模式下的公私双方在保障房建设中的合作机制。以地方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只具有有限理性为前提,建立了PPP模式下保障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