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引起耳聋的常见病因中,环境因素约占20-40%,遗传因素约占60-80%。绝大多数的遗传性耳聋为单基因缺陷致病。本研究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三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进行致聋基因的鉴定,运用经典的候选基因测序技术对一个听神经病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鉴定。发现了1个潜在的耳聋新基因WYF1,DFNA5的1个新致病性突变p.E375X,和OTOF基因的2个新致病性突变p.L517P和p.I1967del。同时,对检测到的新致聋基因WYF1应用斑马鱼模型进行了初步的致病机制研究。现将本研究概述如下:第一部分三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鉴定研究FJ-C199家系为五代67人的耳聋大家系,患病成员症状以进行性加重的耳聋、耳鸣为主,部分成员伴有先天性斜视或眼震。多数患者于9-15岁出现听力下降,最迟发病年龄为50岁左右,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的特征。该家系的耳聋与眼震表型分别由不同致病基因导致或由同一致病基因引起尚无定论。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进行致病基因筛查,检测到WYF1基因的p.D326AfsX42移码突变与耳聋表型共分离。WYF1为转录因子,在鼠、斑马鱼和鸡胚的耳泡和眼泡中均有表达。9例携带WYF1基因突变的患者均有言语障碍,并伴有耳畸形和或听力损失,部分患者眼发育异常。GD-H238家系共5代,听力下降者19人。听力学表现为双侧对称的进行性加重的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该家系内2个不同分支听力下降时间分别为10-30岁和60岁(分别称为A组和B组)。A组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感音神经性耳聋特点,B组符合显性遗传老年性聋特点。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GD-H238家系A组成员进行致病基因筛查,已知耳聋基因DFNA5第8外显子的p.E375X无义突变与该家系耳聋表型共分离,提示该突变为GD-H238家系A组患病成员的致病性突变。目前发现的DFNA5基因的4个致病性突变均位于第7内含子。本课题组检测到的第8外显子无义突变p.E375X,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发生于外显子的致病性突变,这将对DFNA5致病机制的探讨和理解产生重要意义。HB-Z177家系是一个共五代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家系,患病成员合计10人,现存7人,发病年龄10-30岁。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对发现的3个已知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及4个可疑变异位点进行筛查,未发现阳性位点,提示其致聋基因可能为新的致聋基因。拟增加1-2个样品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以快速鉴定出该家系的致聋基因。第二部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新基因WYF1初步功能研究WYF1为转录因子,在鼠、斑马鱼和鸡胚的耳泡和神经视网膜中均有表达。以斑马鱼作为研究模型,注射吗啉代反义寡核苷酸多聚物后,吗啉代突变体出现耳石融合、眼睛变小的现象,提示降低WYF1蛋白的表达水平后,内耳发育将出现异常,提示WYF1基因在内耳和眼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听神经病家系OTOF基因2个新突变位点的鉴定AH-X306听神经病家系内有3名成员患有听神经病,另有1名患者为先天性聋哑,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听神经病的遗传特征。运用候选基因鉴定的方法,发现了OTOF基因的2个新突变p.L517P和p.I1967del,其中p.L517P的纯和突变引起的听力损失较p.L517P与p.I1967del的复合杂合突变严重。